八段锦里隐藏的中医心法(下)

回复 星标
更多

八段锦里隐藏的中医心法(下)

原文阅读

143400


岳飞

八 段 锦 ·&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传说中八段锦是由岳飞所创,也有传说八段锦是由唐代的钟离权创造的,但这些说法都不可信。在魏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关于八段锦形式锻炼方法的记载。但最早出现“八段锦”名目的是宋代洪迈著《夷坚志》一书。在宋代的道教养身书也记载有相类似的健身方法,如曾慥辑的《道枢》等。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八段锦是在宋朝创制的。

书接上回

3

调理脾胃臂单举(第三 个动作)

143400


接下来是第三个动作调理脾胃臂单举。自然站立,左手缓缓自体侧上举至头,翻转掌心向上,并向左外方用力举托,同时右手放在身后手心朝下。当吸气到尽头的时候,双手同时发力上拉下拽,这个时候脾胃会有被挪动的感觉。举按三数次后,左手沿体前缓缓下落,还原至体侧。右手举按动作同左手,惟方向相反。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中医认为,脾主升发清气,胃主消降浊气。这一式中,左右上肢松紧配合的上下对拉拔伸,能够牵拉腹腔,对脾胃起到很好的疏通作用,并辅助它们调节气机,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强营养。中焦位于上焦与下焦之间,是气血生化之所。是保证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相通的枢机转旋之处。是调节寒热阴阳平衡的中转站。所以中焦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中焦的位置及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保持中焦的畅通和正常运转是关系人体健康的关键。

中焦畅通的最高标准是肚子非常的软,平躺在床上中间会形成一个大坑,老话常说的:“肚子软如棉,百病都不缠”。那怎么样让肚子软如棉呢,其实这个动作就告诉了我们调理中焦的秘密。看我们的左右手上拉下拽,就是说疏通中焦可以从上焦调,也可以从下焦调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不外乎“汗、吐、下、泻”。对于中焦而言,可以考虑从上面吐,也可以直接从下面泻。讲一个临床心得,临床中我们遇到脾胃消化不好,容易胃胀、胃痛的患者,其颈椎都不会太好。反过来,遇到颈椎不好的患者,一定都会有脾胃不舒服的情况。所以如果运用刮痧给自己治疗,特种刮痧里面的三脘刮、腹部五带刮,就可以把中焦内的浊气、浊水都会被代谢掉,肚子也就慢慢变软并且塌下去了。

先做一个小结。第一个动作双手托天理三焦,是先调动我们身体的元气,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第二个动作左右开弓似射雕,可调整我们的宗气。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

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的量是有限的,其化生的元气也是一定的,因而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的生成,又取决于脾、肺两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饮食营养是否充足。

看中医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你中气不足”,中气,脾胃气也,后天之本。中气不足,说话无力,人体无源头活水,则坐吃山空。中医认为,身体太虚弱,尤其是中气不足,脾肾亏虚,就会造成呼吸不畅、子宫下垂及胃下垂等毛病。还有比较常见的就是排便无力,或者是排便不尽。所以第三个动作调理脾胃臂单举,就可以调理我们的中气还有营气。《灵枢·营卫生会》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由精华部分所化生的为营气,并进入脉中运行全身。营气由水谷之精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营气又称营阴、营血。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为什么说脾统血,跟这个密切相关。营气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气的滋养。由于营气为全身脏腑组织提供了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营气的营养作用在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

如果懂得脉诊,双手攀足固肾腰,针对双尺脉浮大之人疗效极佳。

接着聊

4

摇头摆尾去心火(第四个动作)

143400

《道枢众妙篇》: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

《吕真人安乐法》:鳝鱼摆尾通心气

《吕祖安乐歌》:鳝鱼摆尾驱心病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游鱼摆尾通心脏

学这套八段锦的时候,感觉最难学的就是第四个动作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听这名字就知道动作的功效是去心火,心火者,思虑过度,内火旺盛。要降心火,须得肾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一式,上身前俯,尾闾摆动,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可以消除心烦、口苦、口疮、口臭、失眠多梦、小便热赤、便秘等等症候。

那么这个火是从那里降下去的呢,是顺着我们的脊椎也就是督脉,从头顶百会开始通过颈椎传给胸椎然后到腰椎,最后到尾闾需要做一个摆尾的动作。

这一式各家歌诀都以鱼摆尾为喻,所以要练好这一式,可以实际观察鱼是如何摆尾的。鱼的摆尾的时候是全身整体发力的。

而摇头,不要做成了转头,摇头是水平位的左右摆动。

摇头的目的,是为了带动整个颈椎的摆动。马步加宽成大马,双掌扶于膝上边,头随吸气先把头水平位偏往左侧到最大限度,再慢慢水平转动到右侧最大限度,随着颈椎的转动,带动胸椎转动,再带动腰椎慢慢往左侧移动,最后传到尾闾的时候,正好也吸气到尽头,顺势用力一甩,头部和尾闾成了一个对角线。

在整个脊柱转动的过程,就像一个蓄力的过程,慢慢从上往下的积累,最后像鱼一样,全身整体发力,大弧度的尾闾摆动,头偏到了身体的最右侧,而尾闾在身体的最左侧。

整个动作的关键在哪里呢,尾闾摆动的弧度一定要大过摇头的弧度。

为什么呢,天气下降,火要降,水一定要补足才行,所以摇头的弧度要小,尾闾摆动弧度要大。

如果练习以后,没有头轻目明的感觉,反而觉得头晕,说明尾闾摆动的弧度不够大,没有能够把心火降下去。

所以实在不会摆尾的,模仿一下当年的迪斯科,怎么扭屁股的。

临床遇到心火大的人,不管用刮痧还在针灸,都可以在后背督脉、华佗夹脊穴或者膀胱经做文章,因为背为脏腑门呀。

中医认为心属火,而去心火的真正的意义是去心之虚火、邪火。

而这些虚火、邪火,其实来自五脏六腑,而非真正的心火。

只有去了过盛的心火,才能使心火肾水的比例达成平衡,从而实现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5

怒目增气力(第五个动作)

143400

用摇头摆尾去心火把天气降下去了,天气下降以后,接着就是地气需要上升。六微旨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气机的出入升降是人体吐故纳新的主要作用手段。

攒拳怒目增气力,就是为了让地气上升。因为采用的是采用骑马档,所以要五趾抓地,一般大拇趾受力最多,而大拇趾正是肝经井穴大敦之所在,这样又可以刺激肝气的发动。

这个动作的第二要点是攒拳,攒是簇聚的意思。所以攒拳就是食、中、无名、小指四指屈曲于掌心,大拇指轻压在食、中二指上。也就是我们把手掌变为拳头的姿势。

由于五指是手三阴三阳经脉井穴(终点或起点)。所以不管是气的开始还是结束,对经脉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两手握拳,对经脉所产生的影响还有“封固”的作用。

内气不散溢,便会积存在体内,产生补的作用,即增加的作用,所以增加气力。常人打架,很容易便自然变成握拳的姿势,就是这个原因。做的时候力在拳不在臂,臂松拳紧。

而怒目更是动作里面的关键。因为这一式主要是锻炼肝脏的,让肝气条达,通畅。由于肝开窍于目,再者在七情之中的怒气,与肝气相通。

适当的小怒,可以刺激肝脏,使肝更能发挥条畅的功能。因此由外控制我们的眼目,影响内在的肝气。此外中医说十二经气都上注于面,而五脏六腑的精华则上注于目。

另外奇经中的阴蹻、阳蹻两脉亦交会于眼睛,是人体“卫气”内外出入必由之路。所以这个怒目,不光让肝气条达,还能调到我们的卫气。

不过需要留心的一点是,当我们吸气到尽头猛的一怒目的时候,气血就调动到我们的头顶,所以有些有高血压的人,练习这个动作的时候,可能会有头晕目眩的感觉,练习时要留心。

6

两手攀足固肾腰(第六个动作)

143400

当地气上升到头顶,肯定不能一直在头顶停留,这个时候得往下运行才行。

怎么办呢,两手攀足固肾腰。双手从下丹田顺着带脉滑到肾俞穴的位置,双手托住肾俞穴,吸气手往前托,肚子往里面瘪,吸气吸到极致以后,慢慢呼气,身体慢慢伸直以后缓慢弯腰,同时双手顺足太阳膀胱经往下走,一直走到脚的小指膀胱经的最后一个穴位至阴穴。

然后从五个脚趾端滑到脚的内侧,停留到太溪穴的位置的时候,慢慢吸气,顺着肾经慢慢回到关元穴,意守丹田。我们的肾是主收藏的,前面练功所积累的气血慢慢存放起来。

腰为肾之外府,肾主骨生髓,肾气、肾精增强能温养腰部,腰部受温养,其所处经络和穴位能畅通,又有益于肾气、肾精的化生功能。

通过前屈后伸,刺激了足太阳膀胱经、命门穴和肾俞穴,并对肾脏起到了牵引按摩作用。

肾脏受到牵引按摩,增强了生化肾精、肾气的功能。双手从腰部往下一直摩运到足跟,环足一周后,沿足三阴经上行,加上呼吸吐纳和意念引气作用的结合,进一步刺激了该摩运路线的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特别是在两膀胱经上的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下行与足少阴肾经上行的交会处,故对腰部的保健和痛症有极好效果,其经络和重要穴位畅通,腰的保健强壮作用进一步加强,达到固肾壮腰的作用。

双手攀足固肾腰,针对双尺脉浮大之人疗效极佳。

接着聊

7

五劳七伤回头瞧(第七个动作)

143400

五劳,是指心、肝、脾、肺、肾对五脏的劳损。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七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对人体的伤害。

《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那么为什么左右摇头回顾可以治疗五劳七伤呢?先说说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做的过程中有何难度。

这个回头瞧不是随意快速的回头张望,而是随着吸气,头部慢慢的带动颈椎,一节一节的回头转,当颈椎转不动的时候,胸椎再带着颈椎慢慢一节一节的继续回头转,最后是腰椎,腰椎转不动的时候,是我们的髋关节,然后是膝关节,最后到踝关节。整个过程越慢越好,能够让每一节椎体都能动起来就更棒了。

等到最后转到转不动的时候,再极目远眺,想象自己看的很远,看到了远方的高山、大海。停顿一会一会,再慢慢一节一节的转回来,这个时候是慢慢的呼气。

整个动作做到位首先可调整任督两脉之经气。督脉总督诸阳经经脉,任脉为诸阴脉之海。通过主动刺激任督两脉,又间接调整了十二正经,这样改善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功能,使五脏劳损的病得到调治。

这个动作通过头部的左右回顾,以调整五脏六腑。又以意引气行走下元,引导上身虚火下降,阴阳贵在交合,才能化生能量,达到健康的目的。

五劳七伤回头瞧,对阳不入阴,阴不入阳都可以用,对于失眠的人,简直是神兵利器,做到位,马上会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是因为阴阳交合以后,整个人放松下来了,感觉很舒适。

8

背后七颠百病消(第八个动作)

143400

这一式动作简单,颠足而立,拔伸脊柱,下落振身,按摩五脏六腑。俗话说:百步走不如抖一抖。这一式下落振荡导致全身的抖动,十分舒服,不仅可以有利于消除百病,也正好可以作为整套套路的收功。

不过需要留意的是七颠,八段锦的前七个动作都是每个动作做三次,左右各做三次为一遍。为何是三次,因为三生万物,万事万物、无三不生、无三不立、无三必灭。到了三,身体就开始发生变化,气机通畅,越来越好。

而最后一个动作背后七颠百病消,是整个动作做七次为一遍。《河图》:“一六共宗,为水居北;二七同道,为火居南;三八为朋,为木居东;四九为友,为金居西;五十同途,为土居中。”所以七对应心,为心之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二是阴火,七是阳火。阳火是先天之火,是补益生命的重要物质。第八式就是利用足踵七次顿足,引发体内先天之火,以刺激足踝的阴蹻、阳蹻经脉,带动全身的阴阳经脉内气运行。

踮起脚尖,足踵上升,注意力主要用在趾尖。趾尖加上前掌中心的涌泉穴,是足的六条经脉,即三阴、三阳经脉的井穴所在。因此刺激这里便能发动足三阴、三阳经脉经气的运行。一边踮起脚尖,一边意想气从足底涌泉穴吸气,一直吸都头顶的头发丝,然后猛的下垂,顿足。这一上一下就产生了能量,有这明显的落差就能让气血循环加快,把气血布散全身,从而百病消除。

讲了这么多,希望有缘的朋友,都能学习练习八段锦。让练习八段锦成为为生活的一部份,好比吃饭睡觉,不可一日无。

另外如果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全套打完,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单独练习针对自身问题的动作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完)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