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雁门关

回复 星标
更多

走近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历有三晋咽喉、中原锁匙之称。如果从有文字记载算起,人类认识雁门关最少也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

  从代县古城出发,沿着雁门关古道蜿蜒而上,撞入你眼帘的除过大块大块凝固的苍黄色外,便是那一座座孤傲而寂寞的烽火台了。像现代人手中的无绳电话一样,烽火台是古人最先进的报警工具。据史料记载,雁门关下的烽火台始建于东汉时期,除过那段和平的的历史外,烽火台上的滚滚狼烟几乎从东汉一直燃烧到清明。“大漠孤烟直”,每一股青烟的盘旋而上,带给雁门大地的莫不是一场惊慌失措的颤栗。 

  进入雁门关峡谷钱,路过一个以石头命名的村庄。这是一块硕大的顽石,石上赫然留着一条极大的刀痕。据说这是杨六郎试刀时留下的痕迹。另一种版本的主人公式李自成。时朱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自成攻破雁门关便将直捣黄龙。李自成手举利刃卜问苍天,若大业可成,刀落石裂;若功亏一篑,则刀折两截!这是决定两个王朝命运的一刀,重若泰山。站在这块试刀石前,我们仿佛能看到300多年前李自成哪凝重哪肃穆的神色。事情的结局正如李自成心中所愿,刀落下去,溅起的事震彻山谷的欢呼。石破天惊,崇祯皇帝只能黯然退回历史的深处了。这块石头叫试刀石,这个村庄以石为名,也叫试刀石。试刀石村名挺响亮,只是那块砸到朱明王朝的大石头以悄然隐于岁月的荒草之中了。石头就卧于古道旁,有小鸟和鸡闲立于上。

  雁门关得名于关下那座雄宏的大山。进入雁门关峡谷,遥望两壁直立的山峰,你似乎才刚刚找到顾炎武进入峡谷是的那种感觉。顾炎武进入雁门关时,雁门关的关楼上已飘起大清王朝的黄龙旗,一代英杰李自成以及由李自成亲手搭建的大顺朝就像雁门关上那飘然而逝的白云一样,成为一个过去了的存在。老先生骑着小毛驴叩关而入,心中仍然感伤渐行渐远的明朝背影。这是怎样一座险关啊!老先生触摸这一块块冷硬的岩石,仰望着峡谷上南飞的大雁,朗声而曰:“雁门,古勾注西陉之地,重峦叠嶂,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于其间,故名。”这座连大雁也难以逾越的雄关,这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隘,怎样就消除不了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秋风萧瑟,黄沙遍野,老先生的白发随着那声苍老的发问能在雁门关前上下翻飞。

  雁门关关楼已经出现在视线中了。“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望见这座挺立于教科书中的名关,你似乎无法一下与雄伟、险峻、与众不同、气势非凡连在一起,你甚至会怀疑这就是那座让蒙古铁蹄望而生畏的险关吗?这就是让李牧、李广、薛仁贵、杨家将等等历代名将舍身忘死浴血守卫身外险隘吗?

  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回答是与不是的问题。

  说它是,它确确实实就是雁门关。

  说它不是,它仅仅是雁门关庞大军事防御工程的冰山一角。

  不掀起雁门关的面纱,你似乎很难理解历史上发生在雁门关周围的金戈铁马血肉横飞;不了解雁门关的全貌,你似乎也很难理解李白、李贺、范仲淹等等历代诗客梦魂牵饶的雁门情结,很难理解一首悲天怆地的《雁门太守行》会成为一曲响彻千古的乐府曲牌。

  雁门关的总体防御工程可简单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两关,即古雁门关、明雁门关。明雁门关,即现在看到的雁门关。四口,即古广武口、明广武口、南口、太和岭口。十八隘,即雁门关两边的18个险要隘口。其建设的起始年代可退前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雁门关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北部边防。三国分晋后,雁门关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北部大门。赵武灵王执政后,除加强雁门关的防御建设外,还大胆进行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强盛的一员,从百草口登上古雁门关,触目荒凉,你想象不出2000多年前李牧守卫的是一座怎样的险关。

  雁门关第二次大规模建设为两汉时期,汉武帝为北伐匈奴,曾命万人开凿雁门关。那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和决心。古雁门关上人头攒动,斧凿敲击岩石的声音昼夜不息。此后卫青、霍去病十三次出关北伐,匈奴败逃漠北,边关遂安。第三次大规模的建设为唐宋时期。至唐朝时,雁门关已出现两关的记载。《唐书·地理志》载:“雁门山有东陉关、西陉关。”唐宰相杜佑说:“东陉关甚险固,与西陉关并为勾注之险。”西陉关,即古雁门关;东陉关,即明雁门关。安史之乱后郭子仪出东陉关即明雁门关平定叛乱,扶大唐江山于既倒。雁门关在北宋时期,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雁门关山成为辽宋两国的国家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关系大宋王朝存亡的咽喉要塞。守卫这一要塞的杨业及其杨家将,为巩固边防,沿雁门山一线建起18座隘城。杨家儿郎凭借雁门关天险及其血肉之躯抵挡辽军的进攻。

  雁门关至明朝时揭开了其建设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明朝建立后,其最大的外患是来自于北边。作为屏护中原及明都城的雁门关,是自明以来重点建设的边防要塞之一。明洪武七年(1374年),大规模修复雁门关,在加强西陉关建设的同时,重点修复了东陉关。从现在留下的历史遗存来看,明雁门关城周长10公里,墙高7米,砖石砌筑,洞门三重,即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石匾刻“天险”二字,门上建有雁楼,门外东侧建有靖边寺,也叫李牧祠,祀战国名将李牧。西门石匾刻“地利”二字,门上有楼,曰“六郎祠”,祀北宋名将杨六郎。门外建有关帝庙。西门外有东西向的门洞,门额石匾刻“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关城内正北高坡上建有驻军营房,南为校场。在明雁门关与古雁门关之间均用石头长城相连,傍山就险,气势十分雄伟。在大规模建设关城的同时,雁门关长城也得到修复,两关四口十八隘之间均有长城相连,长城向外延伸与外长城相接。为了加强雁门关的防御纵深,明朝的军事家们又在雁门关下的代州境内溅起包括代州古城在内的39座城堡。这些城堡均为砖砌,墙高10米,设有四门。至明朝后中期,由于多数堡铺坍塌,遂于各险要处又建起12座较大的城堡,即于滹沱河北岸构筑起一道新的防卫线,这就是雁门关著名的“三十九堡十二联城”。至此雁门关防御体系建设达到了其最辉煌的阶段,前有两关四口十八隘防御阵地,后有三十九堡十二联城防御纵深,中有蜿蜒坚固的雄宏长城,使整个雁门大地形成了一个世所罕见的前后左右相互勾连的宏大军防工程。我们的祖先几乎把防御战争的想像力发挥到难以复加的地步。毫无疑问,如果雁门关完整的保存下来,这座集中了人类建筑智慧的庞大军防工程会像平遥古城一样跨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朱明王朝在雁门关上建起了最为庞大的防御阵地,这些坚固的设施曾让明王朝一片歌舞升平,但就像历史上的每一次朝代更替一样,坚固的雁门关最终未能阻挡一个腐朽王朝的覆亡命运。庞大的雁门关防御工程随着大明王朝的灰飞烟灭而逐渐颓败下来,历经清朝、明国而成为眼前这个伤痕累累的模样。雄厚的关墙已消失在历史深处,破败的城门像一个孤独的老人一样倔傲地挺立在风雨中,单调的风铃声似乎向每一位前来的游客诉说着什么。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