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看耳朵听能选出好车?

回复 星标
更多

肉眼看耳朵听能选出好车?

2016-01-14 05:48:00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史春晖  |  责编:司宇

1中国人选车喜欢肉眼看耳朵听

情景1:

嗨,老张,我最近要买一辆XXX车,你觉得怎么样?

老张:不行,那车一看就轻飘飘的、皮薄不行,不安全。

那那个XXX车呢?如何?

老张:这车不错,我们小区都有2人买了,肯定没问题。

情景2:

某4S店里,小王,你看车怎么一直在那里摔门啊?

小王:我听听声音,厚实就说明用料足,不厚实肯定偷工减料。

情景3:

小李:哎呀,买了XXX手动挡这个车,可后悔死我了。

老赵:为什么啊?

当时就听朋友的了,我自己也没多想,到了店就买了,觉得他是老司机,说的肯定没错。

······································

相信上面的情景,你一定不陌生,这在很多人的看车、购车过程中绝对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但是我就非常的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伙就喜欢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呢?自认为自己很懂?这个真的科学吗?或者为什么一定要听别人的?

1832514

当然了上面的场景仅仅是一部分,很多人甚至能用眼睛看出来这车的重量,用眼睛看出来这车哪里结实哪里不结实;有人能用耳朵听出来哪个是好车,听厂家的忽悠蒙骗对此深信不疑的也大有人在……总之很玄很神奇。总之,我还真不相信用眼睛和耳朵就能选车……

2奇葩之:眼睛看

奇葩1:眼睛看重量,重就“稳”

很多人眼中,日系、韩系那就是重量轻、偷工减料的代表,车也特别轻;而美系、德系那就是厚重用料的代表,车重,看起来稳。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用数据说话。

1832514

比如卡罗拉和朗逸,帕萨特和凯美瑞,这是两个A级车与B级车市场的主力军,两个对比还算公平。但是从结果来看,事实并不是这样。当然了由于不同发动机、不同配置的重量有差异,但是总体来看,日系车在重量上并没有明显低于德系车。所以有人用肉眼就能看出来哪个车轻哪个车重?你的眼睛咋这么神呢?这不是扯淡吗。

而且现在很多车型都在搞轻量化设计,比如全新奥迪Q7比上一代减重了将近200公斤,开起来更加轻盈,提速也更快,用这些人的观点,那奥迪真tm的不厚道,指不定简配了多少。

1832514

悬挂的调教、轮胎都会对于操控有很大的影响 而不是重量

特别让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车重就一定稳呢?其实车辆行驶是否“稳”,与重量的关系并不大,而是与车辆整体的悬挂调教有很大关系。有的车悬挂硬、轮胎宽,胎壁薄,过弯的侧向支撑就会更强,自然就稳。阿特兹比凯美瑞轻,但是一定比凯美瑞稳,因为阿特兹的调教就是运动取向的。

奇葩2:眼睛看薄厚,厚就安全

还有就是用肉眼都能看薄厚的也大有人在,难道你们都张火眼金睛了,能够透视钢板厚度?这是网上某机构测得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到,车皮的薄厚并不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样子。

车型车门铁皮厚度(毫米)
本田思域0.78
日产新轩逸0.75
丰田卡罗拉0.73
大众高尔夫70.72
丰田雷凌0.71
起亚K30.70
雪佛兰新科鲁兹0.69
斯柯达明锐0.66
大众朗逸0.64

当然我相信也一定会牵扯到车皮薄厚与车辆安全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了,懂得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我说再多他也不信,所以到此为止。

奇葩3:眼睛看粗细,粗就是好

之前有一个朋友和我说,说xxx的车前悬架很细,看起来弱不禁风,估计又是简配了,说不定那天就会断。然后我就很无语,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知道他怎么回蹦出这样的言论。

1832514

后悬架再粗 强度也是不如前悬架的

首先来说,前悬架的整体结构是要强于后悬架的,因为前面不但有发动机压着它,而且还要承担转向,一定比后悬架的压力更大,需要更强的用料作为支持。难道你作为一个普通人,比车企的工程师还要懂?如果真的如你说那样,估计所有车都得断。车企为了盈利偷工减料一些的确不假,但是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也不至于愚蠢简配前悬架这个很重要的地方。

1832514

F1的前悬架非常细 但是强度很高

而且,我从不看粗细,因为粗细与强度没有必然联系。我更加不明白的是,有哪本书哪句话告诉你粗就是结实,细就是不结实了?是自我脑补的还是某个厂家给洗脑了?大伙可以看看F1的前悬架是什么样的,又细又长,按照这个理论,不用上路就得断了,但实际上F1悬架的强度要比民用车高得多的多。所以什么粗就是好,细就是差的言论,根本就是胡诌。

3奇葩之:耳朵听

奇葩1:听摔门声,沉闷就安全

我过去很多4S店,经常看到不少消费者在那里“啪啪啪”的摔门,根据他们的说法,听摔门声这样能判断这车是否安全,真是够邪乎的。

1832514

摔车门听声

我真是不明白,这种做法自己脑补出来的,还是哪本教科书看到的,还是听谁说的?很多人觉得,关门声如果沉闷,就代表了用料厚重,说明结实。其实,只要车辆密封性做的好,声音就会很沉闷,不信你把其他的门打开,再摔门听听声音。

其实,车门是否安全与声音真的没有必然的联系,车门是否安全,还要取决于车门本身的材质、结构,比如防撞钢梁等,以及车身整体框架的设计,这是一个总体的衡量指标。所以说,听摔门声就能知道安全,真是太扯淡了。

奇葩2:听别人说的,就是不信自己

就是很多人选车、购车总是喜欢问别人的意见。我觉得多方咨询这个事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车辆有点不一样,它属于一项重大家庭开销,并且人和人的购车需求是不一样的,别人的观点不一定适合你。

1832514

比如说,你有小孩了,你的朋友单身,是一个爱玩车的,它买了一辆斯巴鲁BRZ,他说这车好,没错这个车是好,但是3口之家不能买个双门车吧;再比如,你在北京上班,你朋友在县城,它买了一个手动挡,也推荐你买,北京开手动挡不是活受罪吗?再比如,看到小区里面有人买了几辆XXX车,自己啥也不管直接冲到4S就买。

如果你的朋友原来开奔驰的,和你去看一款10万的车,他一定觉得这车太粗糙了;如果它原来开小面的,也许就认为这10万的车相当的高档。所以,买车,一定要去亲自试驾,按照自己的需求选购,一定不能人云亦云。

4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

那么为什么这种不靠谱的眼睛看耳朵听的选车模式会存在呢?所谓存在即合理,我觉得主要还是由目前国情决定的,汽车进入中国也就是10-20年的时间,很多人购车,都属于人生第一次,不了解太正常不过了。

1832514

老外吃中餐 就好比我们选车

这就好比你让一个美国人去品尝10个厨师做的鱼香肉丝,比较哪个好吃,他肯定说不上来,因为他压根就没接触过。一道中国菜,它的色香味,这就好比汽车的外观、动力、配置、驾驶感受等等。老外对于中国菜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况且车怎么也比一道菜复杂多了吧,所以中国人自然对于车辆了解甚少。

1832514

这种车也许中国人仅仅是见过 但是美国人却开过

而美国人在我们的爷爷辈就开始开车了,对于车辆的了解可谓非常多。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自然是一个成熟的市场。这就好比把一个老外放在中国生活了20年,你在让他去品味鱼香肉丝,他一定能够说得头头是道。

虽然说美国市场很成熟,但毕竟是有了时间的积累,相信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人换过了几辆车之后,对于车辆的了解更加深入,就会清楚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车,而不是自我脑补、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