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对技能型人才规模结构提出新要求

回复 星标
更多

"机器换人":对技能型人才规模结构提出新要求

“机器换人”大势渐成

1822039

浙江绍兴一家袜业企业“机器换人”后的车间已截然不同,往昔需要20多人的一个织袜车间 (上图),经过“机器换人”后如今只需要1名工人(下图)。

专家:这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结构提出新要求

机器代替人工,正成为许多企业的现实选择,“机器换人”大势渐成。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换下的人该怎么办?职业教育应如何应对?

“机器换人”正在进行时

作为中国制造业重镇,江苏昆山市在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减排倒逼下,前不久“机器换人”计划项目正式启动。昆山市经信委深入全市100多家制造业企业进行调研,半数以上准备着手“机器换人”项目。

在富士康科技集团位于昆山吴淞江园区的车间里,一排排机械手忙碌着。“员工人数从高峰时期的8万多人下降到目前的4万人,产值却增加了近一倍。”富士康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杨明介绍,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工作,1台相当于3个人力。去年,富士康采用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机械手2000余台,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亿元。

“机器换人”,成为企业提高效益、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约而同的选择。江苏淮安淮鑫棉纺织有限公司细纱车间里没有人头攒动,只有一排排整齐的“丝饼”汇成白色海洋飞快转动。公司副总经理高云根说,过去每生产万锭纱需要140人,如今只要39人。工人减少近3/4,产值却增加10多倍。

这种场景在浙江、广东等传统制造业大省同样上演。据统计,自2014年9月至今年9月底,广东东莞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的622个有效项目总投资达53.2亿元,申报项目数量远超过去10年技改资助项目的数量总和;在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已实施和正在实施“机器换人”项目的规模以上企业有250余家,占全区481家规模以上企业的52%。

东莞市经信局局长叶葆华称,机器替换的更多是生产效率低、工作较为辛苦且具备一定危险性的岗位,这些岗位也是新生代务工人员所不愿做的。根据该局走访调研的情况看,参与申报“机器换人”的企业中,有75%左右的企业用工没有减少,有些企业在大力增加招引机器人操作人才的情况下,用工甚至不减反增,只有约25%的企业的用工数量有所减少。

“换掉了一批人,就得有另一批人补上。”长江学者、经济学教授刘志彪认为,“机器换人”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低端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反映了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等明显紧缺,凸显出就业结构性矛盾。

机器人冲击职业教育

对于“机器换人”引发的新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丁汉认为,“机器换人”并非不要人,而是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去实现智能化的操作。“这就意味着对于‘机器换人’换下来的人,要加强技能培训,让他们成为机器的操控者。”丁汉说,“机器换人”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结构提出新要求,将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项调查问卷显示,在“机器换人”过程中,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有四大需求:一是急需能操控智能制造、自动化设备的专业技能人员;二是增加电子工程、信息技术、机械等专业复合型人才;三是智能制造的多学科、跨领域和大数据特性,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需要大量的高端服务业从业人员从事智能制造的配套工作。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刘晓建议,职业教育应当围绕 “机器换人”的主要产业,“做强骨干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尤其要积极拓展与“机器换人”领域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把握新兴产业的脉搏,开设新的专业,依据新的岗位培育新的人才。 据《半月谈》

机器人来了

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如同“武林大会”,各路厂商带着“小宝贝”纷纷亮相。

各种扫地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幼教机器人、养老机器人、助残机器人,在语音服务区、智慧生活区、探知未来展区悉数登场。观众零距离接触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大会秘书长徐晓兰说,“12个机器人国际组织,58家国内科研机构参与大会。16个国家和地区的145支青少年代表队参加为期两天的世界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

“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取得了世界性影响,令我们震惊。”参加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兰尼·帕克惊叹:“未来,中国的机器人会有比美洲、欧洲等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

国际机器人联盟统计显示,中国是应用机器人最多的国家,23万个机器人当中56%的机器人是中国在使用,其次是日本、美国、韩国,这些国家对机器人的使用都有所增长,机器人行业的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

工信部装备司处长王建宇介绍,2009年至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量以年均58.9%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5到1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将高速发展。预计“十三五”期间,工业机器人市场年需求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约80万台。

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阿托罗·巴龙切利介绍说,“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但是使用密度低于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消防机器人

在自动控制技术和智能技术不断成熟的当下,是否可以由消防机器人、无人侦察机等设备代替消防员,冲进火灾现场了解情况,分析爆炸物成分及爆炸现场环境,并对火势进行有效控制?答案是肯定的。

近日,陕西省公安消防总队在咸阳东郊长庆油田公司举行了石油化工灭火演练。演练现场,各种远程操控的防爆型化学侦检消防机器人、排烟机器人、全地形消防机器人、无人侦察机等亮相。

从世界范围来看,机器人常现身火灾现场灭火。1986年,日本东京消防厅在灭火中采用“彩虹5号”机器人后,消防机器人逐渐在灭火救灾领域应用,消防机器人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在我国,由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消防局共同承担的国家863项目“履带式、轮式消防灭火机器人”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验收。

叠衣机器人

在日本千叶幕张国际展览中心,全球首款全自动衣物折叠机器人“laundroid”赚得相当人气。将一件衬衫投入其中,经过3分40秒,就可以拿回叠得整整齐齐的衬衫。日本媒体报道,该机器人可以对放入的衣物进行分析,可识别衬衫、裤子、裙子及毛巾4类。完成识别后,内部的机器人手臂工作,开始折叠作业。

制 造 商 表 示 , 虽 然“laundroid”的叠衣速度还不能跟人手相比,但将不断改良完善,争取2017年投放市场销售。

机器人医生

专家认为,用机器人做手术,手术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可以缩短康复时间,虽然手术费用增加了,但康复的费用减少了。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用机器人工程与临床应用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说,“机器人做手术最大的优势是创伤较小,而且可以精准定位、精准操作。”田伟说,因此可减少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康复周期。田伟及其团队已研制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骨科手术机器人。

从高空跌落,因脊柱胸腰段骨折无法站立的王先生,不久前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了手术。他的手术由田伟和他的团队操控骨科手术机器人完成。

“手术过程中,可以用三维影像技术找准需要动手术的位置。”田伟说,机器人在皮肤上探明“病灶”后,为王先生植入6枚椎弓根螺钉,对骨折处进行固定。人的手都会疲劳,有时候稍微哆嗦一下,手术效果就会打折扣,而机器人做手术稳定性较高。

“机器人手术突破了常规手术中医生眼睛和手的局限,可以在极其狭小的空间开展手术,而且能提高精度。”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说。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