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带火上海文旅“打卡地”

回复 星标
更多

《繁花》带火上海文旅“打卡地”


岁末年初,由王家卫执导,改编自上海作家金宇澄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繁花》成了爆款。
  这部上海原创、上海拍摄、上海出品,还专门配了一个沪语版的电视剧,演绎了上世纪90年代沪上弄潮人的奋斗人生,是继《爱情神话》之后,上海精心打造的又一部海派经典影视作品。
  和《爱情神话》一样,《繁花》的热播让上海众多文旅“打卡地”热度飙升:排骨年糕、泡饭、油墩子等上海传统美食在外卖平台上的搜索量和订单量大幅上升;黄河路、和平饭店等剧中场景迎来了大批慕名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在旅游平台上,“上海”的热度相较剧集播出前有明显增长。
  上海餐饮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繁花》开播以后,我们这里的生意不要太好哦,平均翻了一倍,周末的单日营业额可以达到20万元,之前从没现在这么火的。”黄河路上的苔圣园酒家的大堂工作人员笑着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繁花》里的至真园就是以苔圣园为原型的,电视剧播出后,他们的营业额有了非常明显的增长,电视剧等于帮他们打了一次效果非常好的广告。
  “至真园”的原型苔圣园酒家
  剧中的黄河路霓虹璀璨,一派繁华景象。上海文旅事实也确实如此,《繁花》的故事背景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彼时政策鼓励发展个体民营餐饮企业,黄河路等美食街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崛起的,见证了上海餐饮业的蓬勃发展。
  1993年,黄河路美食街正式开张,苔圣园也在这一年开始营业。1995年,黄河路美食街进入巅峰期。1996年,到访黄河路美食街的人数达100多万人次。
  金融投资报记者了解到,在当年的黄河路,一个包间平均消费下来就要1000多元至2000多元,相较于那个年代普通人的收入是相当贵的,到黄河路来吃饭的大多是做生意的商人,吃饭的同时免不了要谈生意。2000年以后,随着上海市中心房屋租金的不断上涨和商业综合体的崛起,黄河路日渐式微。
  如今的黄河路早已没了往日的辉煌,但苔圣园等老牌餐厅生意依然忙碌。在国际饭店西点房门口,常年都有排长队买蝴蝶酥的本地人或外地游客。
  《繁花》播出后,黄河路人流激增,尤其是苔圣园门前的十字路口,围满了慕名前来的游客,其中既有被勾起回忆前来“怀旧”的老上海人,也有专程过来打卡剧中场景的外地游客。由于人流量太大,甚至一度影响到了过往车辆的正常通行。最近,黄河路上新安装了一批红绿灯,上海属地交警一直在苔圣园门口维持秩序、疏导客流。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