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旅局机制重构,整体转型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回复 星标
更多
上海文旅局机制重构,整体转型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时间,全市各区争相呼应,踊跃‘举手’。”回忆起201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首次发布赛事主办征集令时的情境,闵行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继桢感慨良多。作为十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全程的亲历者与实践者,他见证了这个“大舞台”的向心力。在今天看来,那次“举手”,意味着机制的一次全新重构。

  闵行区早在2013年之前,就已经完成区、街镇、居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然而,赋予这些空间的内涵,却面临着活动资源分割散落、运作方式单调孤立、市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存量资源无法有效激活。随着市民文化节在上海落地生根,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从“单点爆发”到“铺天盖地”的转变。大到一场市级文化赛事,小到一次居村的读书分享会……十年间,闵行区举办了10万多场市民文化活动。

  据上海文旅局介绍,市民文化节80%的活动,包括社区服务日、各类市级赛事的报名和初赛等都是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阵地开展,一来方便市民就近就便参与和享受文化,二来为基层文化设施引流、有效丰富它们的内容供给。由于许多活动是根据社区居民的兴趣深入挖掘、精心策划,因而深受市民欢迎。十年间,延长服务、满载运行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数量大幅增长,有效提升了基层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在高密度的活动策划和组织中,基层文化队伍也不断成长。比如,普陀区长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卢红霞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转型,成为兼任编导演、音控师、指导员等多项身份的复合型文化工作者。而基层文化的活跃繁荣,助力了基层治理方式的变革升级,广场舞自治组织、“百姓明星”志愿服务、“菜场书屋”项目、“熟人社区”计划等应运而生,构建起市民自治网络,激发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上海市民文化节自创办至今,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样本。其最大的创新是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化发展,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转型升级。”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蒯大申说。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