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分析】这场比赛林丹为何不杀斜线以及斗网前?

回复 星标
更多
【战术分析】这场比赛林丹为何不杀斜线以及斗网前?

403894

原标题:2014年台北公开赛林丹VS武下利一中的两个问题(回答网友)

大家先打开以下比赛视频,作者讲与大家探讨两个问题:

1.林丹为什么多杀直线头顶而不杀斜线;

2.林丹为什么不与对手斗网前;

或许作者(张希伟)的分析能帮助各位在实战中养成更好的战术思想。

403894

问题一:分析头顶突击直线球

网友一:爱羽客美国网友

曰本年轻选手进步很大,假以时曰,必是中国队劲敌,不容大意轻视,否则会像侵华战争-样被这群倿冦淪陷,后悔莫及.稍一放松就会被东洋狗咬一口.要多留馀地,因塲上偶数变化多端,稍-疏忽不慎,就会酿成败绩.是时候敲响中国队员屿警鐘了.不明白林丹为何总扣杀武下利-的反手位置,而不斜杀他的正手奌呢?这使武下利一屡次从容接杀成功,令林丹亊倍而功半,不成威胁,浪费体力。

我的回复:

回复您关于为什么林丹多杀直线头顶不杀斜线的问题:

1.当对手用平高球或者平推球压制林丹反手位置的时候,有两种方法,第一反手过渡,第二突击加速头顶球。林丹在二局或者三局的时候比分较为紧张,所以多打攻击性较强突击头顶球而放弃了反手过渡,首先您观察到了这一点。

2.让我们分析一下突击头顶球的优劣,突击头顶是一项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的技术。其优点是加速快,讲反手位置转变为头顶正手位置,攻击力较反手强,而且打完之后不用像反手一样转身回防,便于下一拍衔接。其缺点是对体力和爆发要求高,消耗体力,会短暂出现一个重心的失去(身体极度偏左)。所以头顶球的最大弱点就在其身体的正手位置。(因为头顶球在反手位置)

3.接下来分析球路,头顶球既然是反手位置边线点,则有两种球路:第一是杀直线(林丹多用),第二是杀斜线(林丹几乎不用),原因何在呢?

4.原因在于,在双方反复进行变速和拉吊的过程中,头顶突击技术大多数只是作为一个对对手反手边线位置的牵制,而不是一击必杀的手段。在对方回中到位的前提下,突然侧身头顶突击,对手必然会下意识防御反手,一般来说比较容易接回去。

5.一个球对手能够接回去并不代表这个球就没有产生效果,林丹的头顶突击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他的一项突出技术,突然使出来对对手的反手边线是一个极大的牵制和威胁,迫使对手注意力转移到左侧边线位置。

6.综上,林丹的头顶突击的意图大多在于牵制对手左边线,而非一击致命。

7.接下来我们看看为什么林丹不打头顶斜线,我们会注意到大多数羽毛球比赛下,如果对方回球较高有充分时间则有可能选择杀斜线,但是在对手回球较平打突击的时候是很少杀边线的。

8.如果杀直线,对手有三种回法,挡直线往前,挡斜线往前,抽斜线底线。根据刚才的分析,头顶突击平球的弱点在于失去重心,露出大面积的正手空间。所以日本队员破林丹的正手最大的威胁就是回抽一个斜线底线球。同理,如果林丹杀出一个头顶斜线球,日本队员也有三种回球方法,而同理最大的威胁回球是平抽一个直线球压制林丹正手空位。

9.回抽对方杀来的球,会对羽毛球造成极大的减速,这是羽毛球本身性质决定的。而斜线比直线长,所以抽直线比抽斜线显然线路短速度快,对对手下一拍威胁更大。

10.如果林丹杀直线,对手可以抽斜线,速度慢,林丹可以马上回防下一拍,如果林丹杀斜线,对方就可以回抽一个快速的直线底线,这样林丹下一拍就不能保证自己不陷入被动情况。

11.综上,杀直线是一种牵制对手,缓慢积累优势的方法,而杀斜线本身的杀球线路就比较长,而且便于了对手回抽直线球造成我方被动。所以林丹和大多数羽毛球选手,在面对相对较平的回球选择突击头顶的时候,都是选择突击直线而非斜线写了这么多,不知道您看明白其中的战术意图没有。

问题二:分析林丹为何不与武下利一比拼网前球(表面看上去林丹好像网前技术弱于对手的原因)

网友二:爱羽客福建漳州网友

这场比赛林丹网前小球斗不过日本选手,回去应该加强训练这个技术吧,不知道林丹还能不能提高?

我的回复:

其实我个人认为林丹并不是网前技术不如日本选手,而是他选择的技战术并不依赖于高质量网前作配合,且看我分析如下:

1.林丹虽然个人技术日渐精进而且越来越全面,但是林丹目前选择的打法仍然接近拉吊突击,在开球之后,前期以精确的控球高质量的假动作来给对手造成回球困难或者不到位,然后以强悍的身体素质加速突击。

2.林丹的职业生涯三阶段特点:如果把林丹的个人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的话,第一阶段是出道到大约2007或者2008年之前,这一阶段主要是依赖优秀的身体素质全面强攻,各项细节技术粗糙,这也造成了当年早期的林陶大战中林丹多处于劣势的后果。第二阶段,主要是2008年汤仙虎指导林丹到大约2012年第二次奥运会夺冠甚至2013年世锦赛夺冠这一阶段,林丹成功转型贯彻拉吊突击战术,各项技术全面无明显短板,依靠优秀经验技术拉吊然后伺机依靠优秀身体素质加速突击。第三阶段,可以看做是13年世锦赛之后至今,这一阶段林丹的主要打法依然是拉吊突击,但是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新特点,例如:①假动作明显增多而且手法越发纯熟②技术动作越发灵活不死板(尤其和中国队其他男队员相比更为明显),有很多非常规的打法,例如用牌面斜搓接杀造成快速借力转向,斜搓挑球实为网前球,反手技术强化(本次台北公开赛中用反手出其不意点杀了王两个边线球,说明林丹也开始有意识用反手进攻),以上这些特点在第二阶段都是没有的。

3.谈到羽毛球选手的技战术配合,这里要引入一个我个人自己定义的概念:得分链(或者叫战术链),即一个选手的主要得分手段可以看做一个链条,几项技术一环扣一环,前一环的技术为后一环的技术做铺垫,威胁从前到后逐渐加强。

3.接下来我们分析林丹和武下利一的不同得分链。首先说说日本选手,最近日本选手成绩不错,我观看日本选手的技术特点,非常类似于陶菲克巅峰打法,巅峰陶菲克的得分链即高质量控网后场低跳长杀两腰迅速杀上网推扑球或者再次控网,形成循环。

4.日本男队选择的这一个陶菲克巅峰期的打法,是一条进攻链条,而这个链条的第一环节依赖的是高质量往前迫使对方挑高球,所以我们会注意到日本队格外注重网前球的贴网(注意:林丹不依赖这个打法,不代表他做不到,而是自己的战术链条里这一环可有可无)。

5.所以我们会看到日本队员在网前会出现如下几项技术:①抢高点搓球而不推扑,迫使林丹回高球②在林丹距离网较远的时候再往前挑一个直上直下的快速下落高球迫使林丹不得已起球(陶菲克多用)。日本队这些技术都是为了战术链条的后几环得以实现,而这些技术在陶菲克的打发中非常多见。

6.林丹的战术链条主要是:掺杂了大量假动作的高质量拉吊对手回球不到位直接加速突击边线重杀、高跳深杀、突击点杀得分。我们可以看到林丹的战术链条里面没有网前这一环,所以他并不依靠网前球一定要贴网迫使对手起球,他给对方高球确实给对方创造了大量的后场进攻机会,但是对手也不敢贸然进攻,因为林丹出色的控球和防守让他不能轻易得分反而容易陷入被动,所以日本选手的进攻链条也经常被林丹打断而不得已顺利实现。

7.综上得出结论,林丹不是不能在网前球上占据优势,而是不选择这个技术死磕,因为这一环对他的得分链条上可有可无。

2015-08-26 13:29:26更新过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