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发现动脉硬化 可预防终末期心血管疾病

回复 星标
更多
«
早期发现动脉硬化 可预防终末期心血管疾病
»

摘要:眼下,市民经常谈“心梗”、谈“脑卒中”色变。事实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硬化为典型特征的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病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

早期发现动脉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病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是预防终末期心血管疾病的根本措施。

早期动脉硬化患者,大多数无任何临床症状

据专家介绍,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主要发病原因包括多方面因素。比如,引起动脉硬化的病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高脂血症、抽烟。其他诸如肥胖、糖尿病、运动不足、紧张状态、高龄、家族病史、脾气暴躁等都会引起动脉硬化。

此外,营养成因也是导致动脉硬化的原因之一,如胆固醇大量摄入和油脂饮食。“油腻性食物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是动脉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是发生冠状动脉硬化及心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日常饮食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油脂,如果平时喜欢吃肥腻食物而又不注意其他矿物质的摄取,就会使过多油脂沉积于血管壁上,诱发动脉硬化和其他心脏血管病变。”专家进一步介绍,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对于早期的动脉硬化患者,大多数患者几乎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都处在隐匿状态下潜伏发展。对于中期的动脉硬化患者,大多数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四肢凉麻、四肢酸懒、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临床症状,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症状。一般表现为脑力与体力衰退,触诊体表动脉如颞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可发现变宽变长、迂曲和变硬。

313519

动脉硬化已成为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动脉硬化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危害已经逐渐被人们重视,临床经验表明,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心血管早期检测技术的重大突破,周围血管病变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和早期治疗的研究热潮空前高涨,国内外已有许多专家在此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2006年,在中国医师协会的主导下,推出了《下肢动脉疾病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为动脉硬化无创检测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的冠心病、高血压等科研业也已把对血管病变的研究列入课题。研究结果证明,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有紧密联系,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血管病的早期发现、早期的联合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血压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高血压导致重要脏器的损害,虽然靶器管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和相关血管供血部位的缺血和坏死。动脉僵硬度增加对高血压病患者具有明显的独立预后意义。

大动脉僵硬度检测是动脉硬化检测的核心

动脉硬化检测的意义和价值无需赘言,专家表示,大动脉作为弹性贮器血管,不仅具有传输功能,而且还有将波动的心脏射血转变为持续外周血流的缓冲功能和调节血流对末端血管灌注的功能。大动脉弹性降低是包括高血压在内的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早期血管功能改变,因此,对大动脉僵硬度的评价与动脉内皮功能检测一样能反映非常早期的心血管疾病的亚临床血管病变。大动脉弹性的下降同时导致大动脉缓冲功能的下降,由此产生的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以致脉压增大,进一步加强对大动脉弹力层的牵张和破坏,导致动脉弹性的进一步下降。

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脉压增大和心血管病人生存率的负相关,及和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正相关。新的研究证明,大动脉僵硬度的增高是一系列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中心脉压的增大是大动脉硬化的必然结果。对大动脉弹性研究和僵硬度的评价,对于早期检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的动脉功能损害、筛选高危患者、指导强化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在对大动脉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脉膊波传导速度(pwv)值的测定,尤其是颈-股pwv(c-fp-wv),是大动脉硬度的经典测量指标,已经较长时间内广泛用于评估大动脉壁的僵硬度和扩张性,由于无创、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已广泛用于大型治疗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可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预后5-10年的发病风险。

313519

导致动脉硬化的原因

l、长期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

由于动物脂肪如肥肉、乳制品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这是造成血脂升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发病率增加也是高脂饮食的结果。

2、饮食总热量超标

有些人虽然进食的肉蛋奶不太多,可多种副食品如巧克力、果汁饮料、啤酒等高热量饮食的总和超过机体的需要,于是多的热量便在体内转化成脂肪贮存起来,尤以腹部皮下为主。

3、饱食和甜食

临床的统计资料证实,许多肥胖者并非全系过多摄人脂肪类食品,而是平时有饱餐习惯和爱吃甜食的结果。每餐必饱会使米面等淀粉糖类摄入过多而转化成脂肪造成肥胖。

4、缺乏运动

脑力劳动者体内容易产生一种低密度脂蛋白粒子(简称LDL),它会加强血管壁脂肪和胆固醇的附着作用,因此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5、烟酒过度

据医学观察统计,凡每天吸烟超过20支的人,其患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至3倍;其较死率是不吸烟者的4至5倍。因为香烟中尼古丁等上千种有毒的化学成分会导致血管病理性痉挛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致使血液中的脂类嵌附在动脉内壁上形成粥样硬化。与此同时尼直丁还能使血中的茶酚胺含量增高和含碳血红蛋白增多,从而加重了心肌耗氧量并促使血小板粘度升高诱发血栓和心肌梗塞。

6、一定的遗传因素

大量医学统计资料显示:有动脉硬化家族史的患者,比无该病家族史的患者多2至7倍。特别是有家族性高血脂症的患者,不论吃什么,其血中的胆固醇含量从小就偏高而且难以控制,这类患者惟一的出路是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

313519

预防动脉硬化的饮食保健

首先应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一级预防),如已发生,应积极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二级预防),已发生并发症者,及时治疗,防止其恶化,延长病人寿命(三级预防)。

1、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已有客观证据表明:本病经防治病情可以控制,病变可能部分消退,病人可维持一定的生活和工作能力,病变本身又可以促使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使病情得到改善,因此说服病人耐心接受长期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2、合理的膳食

⑴膳食总热量勿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正常体重的简单计算法为:身高(cm数)减110=体重(kg数),可资参考。

⑵超过正常标准体重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性脂肪不超过10%),低胆固醇(每日不超过500mg)膳食,并限制蔗糖和含糖食物的摄入。

⑶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不增高,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肥肉,猪油,骨髓,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避免多食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肝,脑,肾,肺等内脏,鱿鱼,牡蛎,墨鱼,鱼子,虾子,蟹黄,蛋黄等,若血脂持续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各种瘦肉,鸡,鸭,鱼肉,蛋白,豆制品等。

⑷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和含钠食物。

⑸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在可能条件下,尽量以豆油,菜油,麻油,玉米油,茶油,米糠油等为食用油。

3、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禆益,是预防本病的一项积极措施,体力活动应根据原来身体情况,原来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来规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体育活动可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每日1小时,分次进行),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5、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或大量饮酒(少量饮低浓度酒则有提高血HDL的作用)。

6、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脂肪症,高脂血症,痛风,糖尿病,肝病,肾病综合征和有关的内分泌病等。

有人认为,本病的预防措施应从儿童期开始,即儿童也不宜进食高胆固醇,高动脉性脂肪的饮食,亦宜避免饮食过量,防止发胖。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