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雨绸缪:挑军选将组建东北边防军十三兵团

回复 星标
更多

中国未雨绸缪:挑军选将组建东北边防军十三兵团

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时,规定编人东北边防军的各部队正驻扎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广阔地域中,担负着生产和剿匪作战任务。

新的第13兵团部(原第15兵团部,下均称第13兵团部)位于广州,辖属的3个军,第38军主力位于河南信阳、横川地区整训和生产,第114师位于湖南桃源地区剿匪;第39军主力位于河南漯河、周口地区整训和生产,第115师位于广西宜山地区剿匪;第40军位于广州、台山地区,原准备北调河南集中整训和参加生产。

其他部队的分布情况是:第42军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北安地区从事生产任务;第四野战军炮兵司令部位于哈尔滨,第l炮兵师位于佳木斯,第2炮兵师主力位于许昌(1个团位于秦皇岛),第8炮兵师位于安东(今丹东);高射炮兵第l团位于广州,第4、第17、第18团位于上海;工兵第6团位于湖北黄陂;汽车第1团位于河南南阳、第5团位于武昌、第4团位于衡阳。

当时,由于国内战争的破坏,国内的铁路干线受损严重,恢复工作尚在进行之中。要按中央军委规定的20多天的时限完成大规模的部队运送任务,将全部部队集结于指定位置难度很大。

根据中央军第一次国防会议的决定,军委作战部会同铁道部、总后勤部在7月8日拟出了详尽的部队车运计划。7月10日,中央军委保卫国防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这个计划,并决定:部队的车运工作,从7月10日开始,到8月4日全部结束。车运工作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军委作战部、总后勤部和军委铁道部具体组织实施,各有关大军区和各铁路路局分段负责。

车运计划规定:部队在车运途中全部采取封闭式管理,只在规定的车站停车,所有的生活物资均由总后勤部协同车站所在地的大军区保障。由于车运期间正值炎热季节,为了消除部队的疲劳,决定行车时间为下午4时至第二天上午10时,由总后勤部和各大军区在铁路沿线设立补给站,保障部队的生活和休息。

铁道部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一切服从军运,一切保障军运”,为保证军运的顺利进行,克服困难,科学调度,紧急调整了车运计划,所有的客车和货车一律服从军运,为军列让路。

编人东北边防军的部队严格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采取了边收拢、边集合登车等措施,迅速收拢部队登车北上,一切善后工作则全部交给留守人员或上级指定部门负责处理,保证了部队及时启运。

首批车运北上的部队是第40军。该军在胜利结束解放海南岛战役之后,刚刚返回广州地区,正准备车运河南洛阳整训。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后,中南军区立即改变计划,通知该军由广州直开安东。7月12日,第40军部队乘坐的第一列军列由广州发出,由此拉开了东北边防军部队车运北上的帷幕。

第42军虽然是当时东北地区惟一的野战军部队,但此时正在执行屯垦任务。接到在中朝边境地区集结的命令后,该军立即将即将收获的庄稼连同已开垦的田地全部移交地方,在4天之内完成了部队收拢工作,并在7天之后全部车运到吉林省通化、梅河口地区集结完毕。

第38军主力和第39军主力此时也在从事生产任务,部队分散在中原各地垦荒种地、兴修水利。接到命令之后,部队星夜赶往集结地点,集中起一个营,就出发一个营,整个部队的集结在车站完成,动员和教育工作都在车运途中进行。一些已经复员的干部和战士闻讯后,也纷纷返回部队,随部队一起北上。

第40军北上过程中,发生了铁路损坏的情况。为了不中断运输部队,中南军区紧急调整计划,将该军部分部队首先车运至汉口,然后再转车直开安东。第39军第115师远在广西宜山,中南军区科学安排运力,首先将第115师车运汉口,同时将前往接防的第174师也车运汉口,两个师分别在汉口乘船过江,搭乘对方的列车,整个换乘工作一天内即完成,保证了第115师按时到东北集结。在车运最紧张的时刻,河南驻马店地区的一座铁路桥发生了严重损坏事件,工兵部队紧急开赴出事地点,仅用一天的时间即抢修完毕,铁路调度则指挥军列绕道行驶,保证了车运工作的不中断。

第13兵团部最后启程北上。7月17日,兵团部召开干部大会,赖传珠政委传达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新任务。北上人员和大量的物资、车辆很快即准备完毕。按照兵团党委的部署,整个准备工作分作收摊子和车运两部分。收摊子包括停止生产、收拢人员、结算账目、检查群众纪律和交接工作等事宜。车运准备包括组织动员、拟定计划、人员编组、途中组织指挥等事宜。兵团部还专门向沿途主要车站派出先遣组,并成立了车运指挥所,在登车点和轮渡点设立指挥组,保证车运的顺利进行。

7月27日,第13兵团部的军列由广州站发出,经一天半时间的运行,于29日到达武昌车站。武汉,是部队北上的重要转运站,京广铁路在此需轮渡长江才能接通。第13兵团部派出的先遣组与车站、轮渡码头事先对转运工作进行了安排。随兵团部车运的2000多人、50余部车辆、49匹马和26·2万斤物资,全部在一天之内渡江完毕。经短暂休整,于8月1日上午登车继续北上,8月4日抵达安东。

至此,东北边防军部队的北上集结基本完成。其中车运任务最繁重的中南军区共动用了144列列车,包括客车169节、平板车1149节、厂车601节、棚车3498节,共计各种车辆5417节。(参见邓子恢、谭政等致中央军委电,1950年8月8日)

此次东北边防军的集结,是在十分仓促的情况下进行的,部队高度分散,且担负着剿匪、生产和地方工作的繁重任务,部队是在边集中、边动员、边车运的状况下完成北上任务的。这充分表现出了经过中国革命战争严峻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高度的军事、政治素质,各级指挥机关拥有良好的指挥调度能力。

这次车运,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解放军首次进行的大范围车运调防。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而且时间只有20余天,困难之大可以想象。但在中央军委的组织指挥下,铁道部、沿途各大军区和有关部队密切配合,车运任务得到圆满完成。

同时,这次车运工作,也是在国内全面展开经济恢复工作,铁路修复尚在进行,路况较差,运力没有恢复的状况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广大铁路员工与各部队密切配合,全力以赴,保证了边防军部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北上集结,为保卫国防作出了巨大贡献。

到1950年8月上旬,除高炮团未全部到位外,东北边防军部队全部进入了指定集结位置完成集结。其中:

第13兵团部位于安东;

第38军军直位于铁岭,所属第112、第113、第114师分别位于铁岭、新开原、老开原;

第39军军直位于辽阳,所属第l 15、第116、第¨7师分别位于辽阳、土佳屯、海

第40军军直位于安东,所属第118、第119、第120师也全部位于安东;

第42军军直位于通化,所属第124、第125、第126师分别位于通化、三源浦、柳河;

特种兵司令部位于凤城,所辖野战炮兵第1、第2、第8师分别位于凤城、本溪、通化;高射炮兵团位于安东、拉古哨;1个工兵团位于安东;

配属第13兵团的骑兵第13团位于安东;担任战勤任务的第169师位于大东沟。(参见高岗致中央军委电,1950年8月12日)

在东北边防军部队集结的过程中,中央军委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对东北边防军的指挥关系作了调整,并对第13兵团的指挥班子作了充实。

组建东北边防军时,中央军委确定的边防军指挥机构从作战上说较为有利,但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的粟裕因病仍在青岛休养,副司令员萧劲光正在进行组建海军领导机构的工作,副政委萧华则主持总政治部的日常工作,边防军的三位领导都无法马上到东北就职。因此,东北边防军的指挥机构难以马上成立。

同时,编入东北边防军的部队原来基本隶属于第四野战军,虽然北上进入东北,但由于边防军指挥机构没有成立,在建制关系上仍然归第四野战军和中南军区指挥,而部队在东北军区的辖区内集结、整训,必须与东北军区发生关系,不免形成了层次太多、指挥不便的问题。

此外,边防军的后勤供应,任务繁重,需要有强有力的后勤组织保障。东北军区担负着为边防军部队筹措物资和其他保障的任务。但东北军区后勤部是在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之后于7月17日紧急组建的,机构不全,人员较新,骤然接手如此艰巨的任务,显得力不从心。而担负组建边防军后勤司令部的中南军区,虽组成了轻便的后勤指挥机构北上,也是力量太弱,且初到东北,理顺各方面关系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所以,东北军区后勤部和边防军后勤司令部实际上都难以独自胜任边防军部队的保障任务。

因此,在边防军开始集结后的指挥问题和后勤保障问题,均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央军委对此高度重视,在边防军部队开始集结行动后,马上采取措施,对部队到达东北后的指挥关系确定和后勤保障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调整和规定。

7月22日,周恩来与聂荣臻、刘亚楼研究后,与聂荣臻联名向毛泽东提出建议:“请主席考虑边防军目前是否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并统一一切供应,将来粟、萧、萧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中南李聚奎到东北后,即兼任军区后勤部长,所带之后勤机构,即合并到东北后勤部中,因东北军区后勤部太弱,不能胜目前的大任。这样,部队指挥既可免生脱节现象,供应问题也较容易解决。是否可行,请主席批示,以便及早布置。”(《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38~39页)毛泽东于23日批示:“同意。”随后赋予了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对边防军部队“负主责”的职责。

7月26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命令,成立东北军区后勤部,统一组织东北军区和边防军的后勤工作,任命李聚奎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长。

东北边防军部队集结之后,中南军区也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关于东北边防军部队的指挥关系的意见:有关部队的行政与建设事项及干部升迁配备,报第四野战军处理;行动、作战及战时政治工作,由边防军负责,受军委直接指挥;各种统计报告,由边防军报军委并第四野战军。

中央军委认为这些建议很好,于8月23日予以批准。同时为统一边防军部队的领导,保证整训工作的正常进行,中央军委于8月26日决定,东北边防军部队,包括第42军和特种兵部队,以第13兵团为统一训练机构,特种兵司令部辅助。第42军归第13兵团建制指挥,万毅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东北军区负责后勤保障。边防军的统帅,待部队出动作战时再去。(参见《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47页)

事实上,直至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东北边防军指挥机构始终没有成立,边防军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东北军区负主责,第四野战军予以协助,第13兵团分管军事整训,东北军区负责后勤保障。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对第13兵团的领导力量也作了充实。保卫国防第二次会议结束后,第四野战军第三政治委员谭政返回汉口,召集原第13兵团和第15兵团主官开会,传达军委决定,并商定:调整后的第13兵团部,司令部由原第15兵团司令部组成,政治部由原第15兵团宣传部、保卫部、秘书处和原第13兵团组织部组成。原第15兵团后勤部除供给部和卫生部之外,全部北上东北。

赖传珠在武汉开会回到广州后,向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中共华南分局第三书记方方和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等人传达了军委的决定和中南军区的指示。经过研究,邓华、赖传珠等人联名致电军委,提出:为便于掌握部队和尔后作战,可否考虑第15兵团“全体指挥干部和机构”全部北上,这样“彼此互相了解熟悉,马上作战较为有利”(邓华、赖传珠、洪学智、李作鹏、萧向荣、孔石泉致中央军委电,1950年7月16日)。

中共华南分局也致电中央军委,从加强华南防务需要出发,认为第15兵团指挥机构在广东作战、剿匪已经10个多月,情况较熟,与地方政府配合默契,希望将邓华等人和第15兵团部继续留在广东。(参见叶剑英、方方致中央军委电,1950年7月17日)

中央军委对华南分局和第15兵团的意见进行了考虑,决定维持原议不变,并于7月17日正式下达命令:第38、第39、第40军从7月起,归新组建的第13兵团建制指挥。

7月19日,中央军委再次颁布命令,正式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方(解沛然)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25日,中央军委决定,北上兵团仍然使用第13兵团番号,并升任第40军军长韩先楚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8月,根据邓华的请求和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的建议,中央军委任命洪学智为第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至此,第13兵团的主官和指挥机构配备宣告完成(9月25日,中央军委根据赖传珠的身体状况,批准其离职休养一个时期,决定由邓华兼任第13兵团政治委员)。从第13兵团领导干部配备和指挥机构的组建情况看,一方面充分考虑到了作战的要求,以作战经验丰富、指挥才能出众的邓华担任新组建的第13兵团司令,以第15兵团部为基础组成了新的第13兵团部,并抽调了洪学智、韩先楚、解方等能力很强的干部充实兵团领导集体,同时也充分考虑到部队的情况,保留了原第13兵团政治部主任杜平和组织部机构,从而组成了一个汇集精兵强将的北上兵团指挥机构。这不仅使边防军部队的战前准备得到了切实保证,而且为志愿军出国作战后,在紧急情况下,以第13兵团部为基础组建志愿军总部奠定了基础。


[赖小鹏注]:9月19日毛主席电报,批准病休。赖传珠于1O月5日离安东。

2016-06-05 14:04:10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