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寻踪——永泰嵩口游之二

参观过长庆中埔寨之后,我们跟随导游张先生到嵩口古镇参观,领略古镇风采,寻踪古城历史印记。
嵩口,位于永泰县西南部,东临闽清,北接尤溪,西毗德化,南依仙游。闽江下游最大支流——大樟溪,偎依它身旁缓缓流淌。




岸边老榕树默默守卫大樟溪旁,见证了船只穿梭往来的繁华景象。








有水的地方,就有天后宫,就有妈祖娘娘在守护。嵩口这座天后宫,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年)正月,由莆田、仙游的商帮为嵩口船、排航行安全和附近百姓求福消灾所建。
现有“天后宫”的匾额为铁肩大师于1994年题写的。大门对联为书法家赵玉林撰写:”孤山迎面梅李浮秀添秀色,樟水临门楼台映碧纳清风。

古渡口竖立两座石碑:“永禁溺女”和“重整义渡碑”,是嵩口古镇文明、进步的表现。

”重整义渡碑“立于宣统元年五月,由县官府所颁。共十条,内容涵盖过渡费、揖查私盐、船只维修、行驶安全、渡租缴纳、违章追究等。文字简练,内容全面。是一篇好公文。
其中规定略举一二:”喜轿过渡,只收花彩钱;棺柩过渡,不准索取花彩钱分文;凡行旅过渡无论外府县,概不准索取渡钱分文“。

嵩口,历史上是水上交通枢纽。德星楼是著名的古渡码头。旧时货物转运省城,都是在这里周转,走水路到达。


“群贤毕集”是书法家赵玉林先生墨宝。意涵这里是古时候商旅和文人墨客经常往来的地方。



位于古街上的”嵩口民俗博物馆“,展出的古物,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古镇的历史。




















午饭过后,我们参观古镇上的”龙口厝“。
“龙口厝”是嵩口境内单座规模最大的古厝。占地面积一万多平米,面积7100多平米,房屋183间。当地流传:“龙口大座厝,乌鸦飞不过”。
龙口厝从龙口书院大门入口,经过一条弯弯曲曲的鹤型石道,到达各个独立的”厝中厝“。










龙口厝的”厝中厝“有:龙口祖厝、和也厝、宴魁厝、拔魁厝。









拔魁厝凤火墙,顶高12米,长30米,是嵩口古民居之中规模最大的。工艺十分讲究,竹钉挂瓦,中间有孔,抹上三合土,加以固定。主要功能是防火防水。



匾额“洛社耆英”是钦命翰林院编修提督福建全省学政使冯光道赠送给女寿星的。赞扬她对社会贡献,是女中精英。”社“加一点,意即比精英还“过”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