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三要素,你忽略了哪个?

回复 星标
更多
«
有效沟通三要素,你忽略了哪个?
»

194834

与人沟通的时候,你是否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候三句不到便话不投机,不欢而散;或者总是争论不断,谁也不服谁;或者,总是对某个人感到莫名的紧张、恐惧,而对另一个人却无名火起,忍不住想发脾气?我们真的清楚自己在表达什么吗,我们又是否明白对方真正的意思呢?

你忽略了哪些要素?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般需要三个要素,即“自己”、“他人”和“情境”,如果我们能同时顾及这三个要素,即能够带来有效的沟通。而如果对这三个要素顾此失彼、有所取舍,甚至完全忽略,则会给沟通带来问题。

不妨仔细想想,在这三个要素中,你忽略了哪些要素。如果你常常过分忽略“自己”,委曲求全,那么你的沟通模式可能是“讨好型”;如果你经常忽略“别人”,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可能是“指责型”;而当你同时忽略“自己”和“他人”,不顾及双方的感受,只是“摆事实讲道理”,那么可能是“超理智型”;而如果将三者全都忽略,则是“打岔型”。当然,如果你能够同时顾及这三个要素,做到表里如一,那么便是“一致型”。

借着对这五种沟通模式的了解,我们可以自行检测自己的沟通模式。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一类型,主要是依据他在关系中什么样的姿态占了优势。当然,每个人的沟通方式都是极其复杂的,这五种模式也并不能囊括所有的情况,这只是一套工具,让你更加了解自己。

检视你的沟通模式

回忆一下,你与人交流沟通的时候,通常是什么样的状态。

指责型

指责型的人只关注自己,其的姿态更像一个高高在上的独裁者、老板或者权威的父母,与人沟通声音尽可能地高,忽视对方的表达,不加区别地反对别人来掩盖自己的脆弱。他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将自己的压力和负担施加给他人,让对方服从自己,而不是为了寻求回答。与此同时,他不会觉得自己有任何价值,因此,如果能让一些人顺从,便会觉得自己有些价值;当别人顺从时,才感觉自己充满力量。

言语:一般都表示否定,指责性语言居多,例如:“你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你到底怎么搞的?”“都是你的错。”

情感:建立权威感,“在这里我是权威”“我是对的”。

行为:攻击对方、独裁专断、批评否定、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左手叉腰,右手指向对方。

内心感受:真正的内心感受可能是“我很孤单和失败”,但这些内心感受都是隔绝的。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讨好型

讨好型的人只关注对方,使用讨好、逢迎的语气说话,努力取悦对方,表示抱歉或者从不反对;不能为自己做任何事,总是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忽视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和想法,对任何事都说“是”;相信自己做得足够好,要求就会被满足。通过努力迎合别人来隐藏自己的脆弱。

言语: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表示赞同、同意、服从,“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只要你开心我就开心了。”

情感:委曲求全,弱小无力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行为: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内心的感受是无价值感,例如“我一无是处”“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但忽视和逃避内心感受,不能如实面对和表达真实感受。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超理智型

超理智型的人只关注事情,将一切事件理性化,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他会不停地跟你讲道理,就像电脑一样是非准确、理智,但却没有情感表达。这样的人看起来非常冷静和镇定,但无法真正与人沟通交流情感。他将自己的自尊心很好地隐藏在大话和充满智慧的词藻下面,忽视内在的自我,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并确保对任何感觉保持麻木,而真实的内心感受是脆弱的。

语言:极端客观,语言表达准确、抽象,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长的解释,“我只关心事情合不合乎规定或正不正确”“人一定要有理智”。

情绪:顽固、疏离,甚至冷漠,“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双手交叉,让人不易接近,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内心感受是压抑的,当事人感觉不到任何内心感受。“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打岔型

打岔型的人忽视自己、他人和情境,其所说的和所做的都与他人所做所说的毫不相关,表现得好像威胁并不存在一样。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流沟通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他会说一些无关的话题,声音没有原因地忽高忽低,就因为没有中心内容。

言语:以打断别人的谈话来获得大家的注意,或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东拉西扯,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

情绪:波动混乱,满不在乎,“我心不在焉”。

行为:转移注意力:不恰当的举动、多动、忙碌、插嘴、打扰。

内心感受:内心焦虑、哀伤,“没有人当真在意。”“这里根本没有我说话的地方。”

身体姿势:身体姿势不停地在动。失去平衡,

心理反应:不适当、不合情理、心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躯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胃疾、眩晕、恶心、糖尿病、偏头痛、便秘。

一致型

一致型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他们认可压力的存在,正视自己处于压力之中,承担起自己在压力中的责任,为有效地应对压力而作出努力。能够如实地接受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同时能够关注对方,感受并接纳对方的情感,从而真正达到真实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言语:尊重现实、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自信。沟通过程中,内心坦然和安稳。

行为:接纳压力和困难、应对投入、顾全大局、乐于助人。

内心感受:虽有时惶恐,但仍充满勇气和信心,有坚强的毅力,敢于如实地面对各种消极内心感受。

心理反应:合情合理、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躯体反应:全身放松、精神抖擞、健康、充满活力。

探索“冰山下”的自我

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绝大部分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那些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不妨时时潜入你的“内在冰山”,去揭开冰山的秘密,了解我们生命中的更深层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了解真正的自我。

NO1.发现自己的应对模式

U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行为方式,便很容易发现我们使用的不一致的应对姿态(沟通模式)。要么讨好,要么指责,或者是超理智,或者打岔,几种行为姿态混淆在一起也很常见。这些不一致的应对姿态,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负性心理感受。所以重要的是体会应对姿态背后的消极情绪,只有我们觉察并接纳内心的感受的时候,才有可能进行一致型的沟通。

NO2.体会内心的感受

P

往下探查这些应对姿态带来的“感受”时,通常能触我们一大堆负性情绪,诸如委屈、受伤、愤怒、恐惧、孤独之类。找回那些曾被忽略的感受,此时,不再需要逃离、回避或忽略这些感受,允许自己与它们“共处”。当然,我们仍然可以不喜欢某些感受,但可以学着去接纳它们,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对这些感感到失望、否认、隔离、转化——感受的感受。

NO3.了解我们的内在观点

D

接着往下探察,了解我们的“观点”,我们之所以在沟通中陷入困境,肯定是受一些观点的影响。这些观点可能是家庭的信条或自己的一贯看法,把它们都清理出来,重新审视一番,与事件作对照,或许我们会有新的发现和修订。

NO4.找回被遗忘的期待

A

再往内心深处走,那里是“期待”——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期待等等。也许长久以来,这些期待总是落空,以至于都忘了还期待着一些东西。“冰山”的探查帮助我们找回了这些期待——那些失落的文明。

NO4.找回被遗忘的期待

T

再往下探查“渴望”层:这里埋藏着被爱、被接纳、自由等等。这些是人人都需要的东西,走到这里,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生命中天经地义的东西,已被自己长久地忽略了。

NO6.触探最深层的自我

E

“冰山”的最下层是“自我”,是自己的生命力、精神、灵性的体现。如果我们能触探到这个最深处的自我,便能够获得改变的能量和动力。

2016-03-27 21:51:56更新过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