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天亮前就出海,你可能不知道東莞有這樣的人家

回复 星标
更多
«
他們天亮前就出海,你可能不知道東莞有這樣的人家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东莞有这样的人家。

天还没亮他们就出海,

出海打鱼,归来织网。

闹市离他们不远,却俨然两个世界。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东莞有广府、客家和疍家三种民系。

而疍家人以船为家、渔为业,

世代生活在沿海港湾河道上。

1970年代,政府组织疍民迁移,

此后,虎门新湾成为东莞疍民的聚集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东莞有新湾这样的传统渔村。

在虎门西南,1988年撤镇并入虎门,

是东莞传统渔村,有东莞市唯一的省级渔港。

有大、中、小渔船几百艘,

有海产干货琳琅满目。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新湾疍家文化保育”这样的项目在推进。

这是虎门政府与东莞市中山大学校友会、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同开展的文化保育项目,通过收集整理历史资料、收集文物、展馆建设、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创新等方式,保护和传承东莞疍家文化。

如果没有人去走访、记录和传播,

我想很多人可能还是不知道,

少数族群带着他们安身立命的传统,正濒临消失。

新湾渔港

社区里的渔船大多在这个渔港停泊,这些船对很多渔民来说,既是生活的房子,也是谋生的工具。周末上午的新湾渔港,显得安静祥宁,一些渔船已经出海打鱼了,停在港湾的渔船里上不时有渔民忙碌着的身影。

194827

捕鱼的渔民

渔民劳作的模式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妻子负责摇船,丈夫则负责撒网捕鱼。渔民们撒下的不仅是渔网,也是他们深深的希望,期待今天能满载而归。

194827

回家

打渔为生的渔民懂得看“水势”,就像陆上的农民看天种田一样,“水势”决定了渔民出港和回港的时间。周六早上,渔民六点多就开始出港了,中午11点多,渔船陆续回港了。

194827

收获

打渔回来的渔民要第一时间把渔网中的鱼“解放”出来,因为没有去到深海海域,所以捕到的鱼都比较小,品类最多的是一种叫“黄鱼”的鱼,鱼身略呈黄色,不过十余厘米长。在渔民收鱼的时候,已经有买鱼的人前来问价。

194827

卖鱼

渔民把渔网中的鱼收好后,会拿到市场去卖掉,不过很多时候,他们不用去市场交易,会有买鱼的人主动过来买鱼。买鱼的人向渔民问了有什么鱼、多少钱一斤,就开始买卖了。

194827

在新湾的海鲜市场,里面有渔民捕捞到的各种各样的鱼,鱼贩们一边宰鱼一边吆喝生意,整个市场充满了活力。

194827

买鱼的人也是渔民,他们把买来的鱼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来做鱼饵,到深海里去捕捞大鱼。“黄鱼”的售价很低,一斤不到2元,老渔民辛苦了一上午,捞到的二十多斤鱼一下子全部被买走了。

194827

为了方便卖鱼,渔船上一般配有一把秤,如果鱼的数量比较多,就用桶或盆装着秤,如果数量少,用网装着秤完就倒到买鱼人的桶里。

194827

新湾渔民捕到的鱼,除了直接售卖,还会用来制作海鲜产品。离新湾渔港不远,两位妇人在忙着晒鱼干,她们事先把鱼剖好装在桶里,运到空地上,把鱼整齐地排列在筛子上。她们说,按照3月的阳光来说,一般晒一天就可以成鱼干了。

194827

渔民之手

卖完鱼后,买鱼的人要付钱给渔民,镜头捕捉到这一付一收的瞬间,左边是老渔民的手,右边是买鱼人的手,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上了年纪,老渔民只能在近海海域用网捕鱼,全凭自己动手完成所有工作,双手布满了劳作留下的痕迹。

194827

休息的渔民

鱼卖完了,渔船清洁好了,渔民开始进行短暂的休息。他们的生活与岸上人不同,他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出海捕鱼前吃一顿,第二顿则在傍晚时分。当我们问到为什么只吃两顿时,渔民说整天都这么忙,哪有时间再煮多一顿饭。

194827

清理渔网

简单的休息之后,渔民又要开始忙碌了。他们要清理好渔网,为第二天的捕鱼工作做准备。虽然每次收网,渔民都能感觉到另外一头的沉重,但是他们并没有过于高兴,因为他们知道那其中有很多“不速之客”。随着海洋污染的日益严重,捕到的海洋垃圾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比鱼还要多。

194827

海洋捕鱼的方式越来越科技化,一些外市来的渔民甚至通过电击来捕鱼,这样捕到的数量比较多,而且可以减少人工投入。但是,对新湾的渔民来说,这不仅意味着竞争加大了,还要承受渔网被击坏所带来的损失。原本捕到的在网里的鱼都散去了,收网后他们还要投入人力和时间去修补渔网。

194827

渔民在卖完鱼、清洁干净渔网后,要开始着手修补渔网,夫妇俩的下午基本就耗在补网的工作中。

194827

Q
&
A

194827

桂叔,新湾一位老渔民,也是一位醉心于渔船模型制作工艺的手艺人。

像其他渔民一样,桂叔平时要出海打渔,甚至会有好几天不能回家的时候,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埋首于他的手工艺。

在贵叔家的客厅,摆满了自学制作的不同年代的渔船模型,或大或小,或新或旧,摆放整齐,精致如真。

桂叔说,这些渔船模型是按照渔民所使用的船仿制的,款式各不相同,每一艘模型,他都能详细地道出它们的特色。

一艘这样的船要耗时半月乃至数月才能制成,细节俱全,可拨可动,让人忍不住想到《核舟记》的名句:“嘻,技亦灵怪矣哉!”桂叔的得意之作,还曾被借到琶洲会馆展览。

194827

如今在新湾掌握这项手艺的,只有贵叔一人。

他甚至在家门口弄了一个小工作间,那里就是他平时制作渔船的地方,低矮的板凳、小巧的工具,还有大小不一的板木材料。打鱼回来,桂叔就是一位沉迷渔船模型制作的手艺人。

194827

一边摇船,一边唱咸水歌的疍家妇女。

194827

疍家妇女的特色发髻——圆尾髻。

这种发髻是已婚妇女的专属发髻,未婚少女一般梳两条辫子。

194827

这是新湾社区年纪最大的渔民。

在我们采风时,她正扶着栏杆从家里往外走。今年94岁的阿婆自己独自住在木棚。木棚,是渔民从水上的“船”到岸上的“屋”一种过渡居住环境。

194827

194827

新湾社区的“新桥文化娱乐室”。

东莞中大校友会连同“一时半刻”读者,跟随社工李梦伟,拜访了当地居民的曲艺团,老文艺爱好者们见到年青人非常热情,唱起了特色渔歌,满堂喝彩。

座中的老人当年都是渔民,大部分目不识丁却能熟记歌词,令人赞叹。却也不知老人们是忙里偷闲,还是闲里偷忙,有不少阿婆在唱歌之余,还不忘整理渔网和带孩子。此情此景,煞是有趣。

194827

新湾渔民捐赠的生产工具。

在新湾文物惠赠站,里面摆满了新湾居民捐赠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各式用品,这些“文物”将作为未来的疍家文化馆的重要展品。

194827

这是只很有灵性的喵星人,常年在渔港附近活动,渔民都认得它。

每逢到了渔船回港的时间,它都会站立在码头,遥望渔船靠岸,就像盼着父母回家的“孩子”。

渔民要收鱼了,它会喵喵地叫唤,直到善良的渔民扔给它一两条鱼,它才转身在一边静静地品尝,之后,又温柔地喵喵数声,像是感谢渔民赠予的美味。

194827

攝 影 作 者

東 莞 中 山 大 學 校 友 會

2016-03-26 22:25:51更新过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