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回复 星标
更多

详情

为什么创新需要约束,时间是常见的一种约束因素即压力越大创新思维越活跃,压缩时间才能让创意反弹的考核方式是“定时不定量”或“定量不定时”?

各行各业都一样,当你有压力时,更有可能表现出极大的激情和创意(具有创造性、新颖性的想法、构思等)。这是我们的共同感受。

应用脑科学、神经教育学和认知学科教学的[美]蒂娜·齐莉格在《斯坦福大学创意课》一书中认为,创新需要约束,时间是常见的一种约束因素。

蒂娜·齐莉格在书中举了三个压力越大创新思维越活跃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哈佛商业评论》曾刊登过一篇《枪口下的创意》的文章。文章借助比喻,用一个简单的图表(图表附后)漂亮地诠释了压力与创新思维的关系。这个图表将人们日常工作或生活的情景分为四类,并进行了逐一说明。

第一种情景是在无/轻度压力情况下表现出丰富的创新思维。这时,由于没有或很少有压力,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创新思维无限爆发,感觉就像在从事冒险活动一样。但是,能在无/轻度压力情况下,经得起安逸环境的诱惑,就必须有极强的自制力,不断寻求挑战激励自己。

第二种情景是在无/轻度压力情况下表现得完全没有或很少有创新思维。这种情景很像坐在自动驾驶飞机的自动舱里,不用担心一切驾驶问题。正是由于压力不足又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人们很容易满足于现有的安逸,找不到明确的目标,把该做的事拖一拖,最终感觉生活单调乏味,完全没有创新的激情。

第三种情景与第二种情景刚好相反,虽然有足够的压力,但缺乏明确的目标,仍表现出创意匮乏。这时,人们感觉他们好像踏在永不停歇的跑步机上,传送带一直不停地转动,迫使你不得不疲于应付,却不知道究竟在为什么奔跑。

第四种情景是在高压状态下激发起无穷的创意。这时,尽管人们明显感觉到背后巨大的压力,但他们深知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此时的任务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使命,他们会发挥出所有潜在的创新思维。

第二个例子是1970年“阿波罗13号”宇宙飞船登月途中氧气箱发生爆炸,舱内的3名宇航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挽救宇航员的生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必须在几个小时内迅速研究出解决方案,展开一场分秒必争的太空救援任务。《枪口下的创意》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

1970年,“阿波罗13号”飞船在飞往月球的途中,服务舱内的二号氧气罐发生爆炸,直接破坏了舱内的空气过滤系统,使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升高。如果在极短时间内不将它修好或者换掉的话,舱内宇航员将会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当控制中心忽然接到飞船从遥远的太空传来“休斯敦,我们出问题了”的信息时,地上的所有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人员都立刻明白他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了。分秒必争,他们立即把造飞船用的全部材料都拿来,甚至是飞行手册也不放过,抱着一线希望,期盼着能用这些飞船里就有的材料设计一个新的空气过滤系统,方便宇航员复制。

在这种危急关头,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过滤系统。尽管由于时间紧迫,新系统在外形上仍有待改进,但它足以挽救宇航员的生命。设计师称,即使宇航员的意识很不清醒,他们还是可以按设计的原型自己组合一个新系统。事实证明,新系统真的成功了,3位宇航员顺利返回了地球。

很显然,在这个例子中,所有人都顶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又表现出了超强的创新思维。一边是悬在一线的生命,一边是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材料,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借助无限的创新思维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现实生活中,虽然像这样极端的情景很少,但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常常突然接到某人的电话,要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把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做好,或者把还没一点眉目的东西做出来。

第三个例子是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知名的网上拍卖商易趣公司决定开展一项名为“美国拍卖”的慈善活动,希望在100天之内为6家不同的慈善基金会募捐1亿美元以帮助“9·11”事件的遇害者家属。一般情况下,在美国举办一场这样的慈善活动需要5个月的准备时间,但是在“9·11”事件的特殊情况下,易趣公司只用了3天就完成了全部的准备工作-第一天设计网站,第二天编码,第三天测试。共有100名工程师参与了这次活动,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每个人都感觉到强烈的使命感,殚精竭虑,终于在离规定时间还剩1小时时完成了任务。

这个例子说明,在突发事件带来的巨大压力面前,人们潜在的创新思维往往会被激发出来,完成平时难以完成的任务。

蒂娜·齐莉格还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压缩时间才能让创意反弹。她在《斯坦福大学创意课》中写道:

一年前,我的编辑基甸兴高采烈地打电话告诉我,哈普万出版社想出版(《斯坦福大学创意课》,笔者注)这本书,而且我有10个月的写稿时间。我的上本书《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是在4个月内完成的。相比之下,这次有充足的写作时间,可以慢慢完成。但实际上,我却一拖再拖,直到只剩下4个月时才动笔。由于所剩时间有限,写作的时候我特别投入,终于按时向出版社交稿。但整个过程最让我吃惊的是,本来有那么充足的时间,为什么我还要拖到最后才动笔?

后来,我发现我是故意拖延的。实际上,我是在给自己制造压力,有了压力我才更有动力。工作起来才更有激情。既然出版社完全不给我一点压力,那我就自己找压力。

作为一名老师,我(蒂娜·齐莉格,笔者注)很清楚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如果留的时间够宽松,那么他们就会一拖再拖,不到最后期限临近绝不提前完成。比如,以前我总喜欢在第一节课上就把期末考试内容告诉学生,心想这样他们就有10个月的准备时间,但结果是,学生不到倒数第三个月是不会把考试放在心上的。

现在,我更倾向于缩短任务时间,每两周给他们布置一下任务,要求在两周内必须完成。与以前大不相同,虽然学生的任务量加大了,但任务却完成得更出色,他们也更享受(压缩时间才能让创意反弹)这个过程。如果压力一开始就存在的话,人们就不会感觉没劲、无聊,因为时间有限,不容你懈怠。

受创新需要约束,时间是常见的一种约束因素,即压力越大创新思维越活跃,压缩时间才能让创意反弹的启发,读书学习与开发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不就是要施加“压力”,创造“压力”的条件吗?创新需要约束,时间是常见的一种约束因素。读书学习与开发创造力之间怎样受时间因素的约束?采用“定时不定量”或“定量不定时”的考核方式计算学校成绩不就满足了这个条件吗?这又回到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学校成绩等于学习效率乘以学习时间”的概念和用“定时不定量”或“定量不定时”的考核方式计算学校成绩的问题上来,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创新需要约束,时间是常见的一种约束因素,即压力越大创新思维越活跃,压缩时间才能让创意反弹。我们得出的读书学习与开发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时间紧迫性的压力关系的结论,与[美]蒂娜·齐莉格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文特别感谢脑科学+创新思维 崔永一老师推荐的好书)

2633619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