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友群:教育信息化 2.0,新时代的新思考

回复 星标
更多

任友群:教育信息化 2.0,新时代的新思考

简 介:

2630631

任友群

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研究兴趣为教育技术学、学习科学、STEAM 教育、课程教学论和教师教育。

本文选自《上海教育》杂志11A,更多内容,请参考杂志。

响应“十九大”要求是教育信息化 2.0的催化剂

《上海教育》:今年 4 月 25 日 , 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您作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和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核心专家组组长,是如何看待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的?

任友群:教育部出台的《行动计划》,是继 2012 年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2016 年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之后,我国在国家层面又一次出台的综合性教育信息化规划文件。用类似“2.0” 这样的提法来命名一个政府文件,这样的做法在以前是非常少见的,由此也可知这份文件的与众不同。

由此,我认为《行动计划》的提出,是为了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最为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深入阐述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其二,对“两个一百年”分步行进的阶段性目标进行阐释。

实际上从“十九大”到“二十大”尤其是从 2017 年到 2020 年的这三年,恰恰是“两个一百年”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与基础。

那么在这一时期教育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党的全体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并将教育确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足见党中央对教育的定位之高、期许之大。

所谓“基础工程”绝不是一句空话,教育至少与其中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三大战略以及精准脱贫这一大攻坚战直接而紧密相关。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教育在其中承担着“助学、扶智、解困”的重要职责。从中不难看出“能力”与“脱贫”将成为未来三年中国教育的重要关键词,而在我看来, 这两个关键词的实现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

《上海教育》:您所说“能力”与“脱贫”将成为未来三年中国教育的重要关键词,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能具体谈谈吗?

任友群:2017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这里所谓关键能力,包括了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体制下,要大规模、精细化地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没有信息技术的参与与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来看“脱贫”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更加强调贫困人口是否能通过教育学会“造血”,学会致富。而要使得目前还处在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学会“造血”、学会致富,更需要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参与。

我认为,只有从一开始就聚焦贫困人口的“能力”,让他们获得与其他群体相同的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的机会和资源,才能使得他们真正走出贫困。

在教育信息化 2.0 阶段,在切实推进的针对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全新的设计与采取更有效措施,让贫困地区学生获得与发达地区学生相同的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的机会和资源,让“教育扶智”与时俱进,发挥更好的效果。

教育信息化 2.0 在新时代教育中的特征

《上海教育》:我们经历了教育信息化 1.0 时代。从我国教育发展上看,如何走到了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

任友群:前 40 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 + 设备配套 + 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 1.0 时代。

从 1.0 时代走向 2.0 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真正启动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

进入 21 世纪,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面提速。“十九大”前后我国中小学的互联网接入率已达 93%,多媒体教室比例也已达86%,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数量为 7100 万个,对一个举办着世界规模最大教育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成绩应该肯定。但进入到 2.0 阶段,也许不能仅仅再用这样的眼光来评价教育信息化了。

教育信息化的 2.0 与 1.0 是相对而言的,要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 2.0 的内涵与意义,首先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点应该是清晰的:

第一,2.0 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应用模式等方面显然不同于此前阶段的教育信息化。

第二,教育信息化 2.0 奠基于前 40 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成就,是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对“教育信息化 2.0”的讨论也好,解读也罢,都必须具备“历时性” 的眼光,将讨论与解读植根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之上。

理性地看,“教育信息化 2.0”这一概念还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尚未成型。我认为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六个趋势:

一是,教育研究的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

二是,教育的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

三是, 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

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身;

五是,教育环境亟待全方位数字化并走向智能化;

六是,教育评价亟待从过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 2.0。

《上海教育》:您觉得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具有哪些特征?

任友群:教育信息化 2.0 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 2.0 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 2.0 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 1.0,教育信息化 2.0 将以数据技术 (Data 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 2.0 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 2.0 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 1.0 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 2.0 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 2.0 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 2.0 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 2.0 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 2.0 的一大建设目标。

2630631

正视新时代挑战,推进教育信息化 2.0 需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上海教育》:教育信息化从 1.0 到 2.0 您觉得我们教育将面临哪些挑战?

任友群: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从 1.0 向 2.0 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首先,在思想观念方面,尽管教育领域内部就信息技术对教育有着革命性影响已有共识,但应当以信息技术重构教育流程的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 + 互联网”的阶段,正确理解“互联网 + 教育”尚待时日。

其次,在体制机制方面,顺应信息化规律、释放信息技术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和模式还远未确立,人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用信息技术来巩固原有的管理逻辑。再次,在人力资源方面,以“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 2.0,将更需要数据领域的人才,也更需要教师具备“数据素养”。

《上海教育》:您曾提出落实和推进教育信息化 2.0 工作, 需要处理好十个关系,您能介绍一下吗?

任友群:最近确实在思考,处理好十个关系,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 2.0,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素养提升两大任务的关系。教育信息化2.0 时代,是信息素养全面提升的关键时刻, 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更要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培养具有数字胜任力的人才做准备。

二是整体推进与试点先行的关系。既要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区域整体)和试点先行;又要注重发挥聚合效应,摊薄成本、提升效益,贫困不等于完全不能投入,不等于不可试点。

三是先发探索与后发赶超的关系。中国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包括农村在内的欠发达地区教育的现代化。所以,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既要做好教育信息化领域“先发”地区的顶层设计,又要使“后发”地区教育信息化赶超,以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

四是政府引导与企业参与的关系。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既要政府引导,又需要企业参与,共同激发教育信息化市场活力, 更好地培育教育信息化社会化教育资源与服务市场,有效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化融合应用。

五是平台部署与应用多元的关系。既要注重云端部署, 又要应用多元。云端部署强调系统性、整体性、一定的前瞻性;应用多元强调个性化、灵活性、兼容性。总之是应该有一定的开环接口,保证系统整体运行的同时能让一些特殊应用可以嫁接。

六是信息素养提升与信息技术专长培养的关系。中国要在信息时代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就需要教育系统不仅面向全体学生提升信息素养,也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专长人才的培养。推进教育信息化 2.0,不仅需要协调好公民信息素养和学科专长在学科内容体系上的统筹设计,更要关注信息技术学习方式的变革,全面提升下一代数字胜任力。

七是学科建设与课程整合的关系。为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我们既要加强信息技术作为独立学科的课程建设,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构建教育信息化实践共同体,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八是环境搭建与实验设计的关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任务,而要达到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需要在有充分技术支撑下的学习环境中展开各项教学活动。因此,推进教育信息化 2.0,既要加强技术参与的学习环境(校园、图书馆、教室等)搭建,又要兼顾成熟的和适当超前的技术驱动的实验设计,加大对专用的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并用好用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既适应当下又面向未来的合格数字公民。

九是职前教师培养与职后教师培训的关系。推进教育信息化 2.0,需要将教师数字胜任力纳入职前教师培养体系和在职教师培训中,积极探索教师利用各种信息化工具的教学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需要着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强化教师信息网络安全、数据伦理意识,以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不断地迭代、更新,以满足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十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既要依靠国家信息化的力量夯实和提升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扎实做好以服务教育为旨归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与国家信息化建设分工、合作,共同解决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难题,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促使教育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化、个性化和智能化,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信息技术课程建设,重视“数字公民” 培养

《上海教育》:您曾提出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要重视下一代公民的数字胜任力培养,在教育信息化 2.0 背景下,您觉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任友群: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距离培养适应数字化社会公民的要求还远远不够,距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所必须跨越的数字鸿沟。

我们对“数字土著”一代学习需求研究不足,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正在成为中小学的一门核心课程。任何国家如果忽视下一代公民的数字胜任力培养,都有可能在教育上犯下战略性错误。因此,我们对以下两方面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行动:

第一,“数字土著”不会自动变成数字公民,那种以为只要让下一代在信息技术丰富的环境中生活就能使之自动成为合格数字公民的观点是错误的,包括思维和伦理等方面的许多信息素养都需要经过系统的教育养成。

第二,计算思维对未来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公民都是必备素养,新版课标强调的编程训练是通过编程培养全体学生的计算思维。

有鉴于此,我有四点建议:

一是提取、凝练符合上海城市发展定位的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

二是研制具有上海特色的小、初、高一体化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

三是打通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评价与高校优秀人才选拔的渠道;

四是建设实用而前瞻的信息科技教学实验环境。

在这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中,上海不但不能缺席,还要努力交出上佳答卷。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