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岁长老与太史公宋濂的传奇故事

回复 星标
更多
«
千岁长老与太史公宋濂的传奇故事
»

明朝洪武年间,曾有一个与军师刘伯温齐名的人物,此人姓宋名濂,明史称他为“太史公”。他的功业爵位虽然比不上刘基,而明朝一代礼乐制度,祭祀朝律,四方贡赋仪式等,大都是他所决定的,多次被推举为开国文臣的第一名。

洪武十三年,已告老还乡的宋濂,家中忽然飞来一场弥天横祸。当朝宰相胡惟庸谋反起事,宋濂的儿子宋璲、孙子宋慎受到株连被杀。朝庭要家灭九族,多亏马皇后和太子在洪武皇帝面前苦苦求情,宋濂一家才免去死罪,充军到四川茂州。

宋濂一家走到四川夔门时,宋濂因为年老体弱,加上路途劳累,病倒了,无法再走,便住到附近莲花寺里养病。

一天,宋濂的孙女琼英在一间偏殿里看到停放着一口棺材,仔细一看,咦!这不是家中爷爷的那口寿木棺吗?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原来这口棺木与一般棺木不同,是挖空了心的千年柏树的独木棺,赣漆泥金,光彩照人,又有能工巧匠雕有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精致绝伦,是世上少有的棺木。琼英连忙领来全家人辨认,千真万确,正是前年被一个叫千岁长老的和尚化去的那口棺木。从浦江到夔门,少说也有三、四千里,棺木怎么会放在这里呢?全家人怎么也猜不透。

琼英找来莲花寺的当家和尚询问。当家和尚对宋濂一家说:“两年前,这间偏殿里突然出现这口寿木,并来了一个眉须雪白的老和尚,自称是浙江浦江宝掌寺的千岁长老,法名宝掌。他说,两年后有个宋老老生要带家眷到夔门莲花寺来,先把先生的寿木运到这里,要我好好保管,以便先生来时,物归原主。如今宋老先生果然来了,贫僧也了却了一件心事。望宋老先生保重贵体。”宋濂一家听了,人人惊奇,想起两年前遇见千岁长老的往事。

原来洪武十年,翰林学士宋濂告老还乡,隐居在浦江家乡青萝山著书。洪武十二年秋的一天,宋濂的孙女琼英,正在书房替爷爷磨墨,忽听门外一阵木鱼声,连忙跑出来张望。奇怪,面前站着一位白须白眉的老和尚,手里并没有木鱼。这和尚一见琼英,闭起眼睛说:“金声木声都是声,万里无云雨来临。”琼英听和尚这话很不吉利,没好气地问:“老和尚,你要化银钱吗?”和尚还是闭阗眼睛说“出家人要银子何用,老僧要化的东西你难作主,还是请你爷爷出来吧!”

在屋里的宋濂听见孙女同和尚一问一答,觉得这个和尚不一般,便走出房来。化缘的和尚是浙江宝掌寺的“千岁长老”。不等宋濂开口,千岁长老合起双掌说:“阿弥陀佛,先生是自汉以来第一佳臣也!”宋濂觉得千岁长老话中有话,就说:“大师傅驾临寒门,必有见教,请进陋室叙话。”千岁长说:“施主不必客气,老衲没有工夫闲谈,只想向你化一件东西,不知先生肯否相赠。”宋濂说:“师傅要化何物,但请吩咐,只要我有,没有不肯相赠的!”

千岁长老说:“先生真是爽快之人。老衲讲出来,先生可不要反悔呀!”宋濂说:“决无戏言!”千岁长老听了宋濂这句话,点点头,叹了口气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我做了七十多年的和尚,如今自算自,只有七百二十五日能活了,我一世当和尚,一无所有。想来想去。需要一口棺材。听说先生有一口精致贵重的寿木,我看先生鹤发童颜,不会马上就死,今日布施给老衲,了却老衲一件心事,先生肯割爱吗?”宋濂笑笑说:“此棺虽说精致,既然师傅需要,自当奉送,不过此棺十分沉重,先请师傅云看看,我再派人送到宝寺。”千岁长老说:“只要先生肯布施,不需先生费心派人,老衲自有办法。”

宋濂带着千岁长老到存放棺材的房里,只见千岁长老合掌施了个礼,口里说着“善哉,善哉!”便脱下架裟,往棺材上一蒙,用手一指,人和棺材一齐眨眼不见了,惊得宋濂和琼英半天没回过神来。

宋濂回到房里,琢磨好大一会儿,悟出千岁长老说那些话的意思来了,不由不惊:“自汉以来第一佳臣”,分明说的是个“难”(汉字去掉三点,加上佳字)字,莫非我要大祸临头了?师傅白须白眉,不下百岁,他说他只当了七十多年的和尚,显然不实,分明是指自己七十多岁的年龄。他说只有七百二十五日能活了,定是暗示自己。可他化棺材何用呢?宋濂百思不得其解。想想自己一生正直,从未做过一件缺德亏心的事,也就没把那老和尚的话放在心上,没想到二年后,受胡惟庸案的牵连被发配到四川茂州来了。

就在宋濂住在莲花寺半个月后,离开了人世,这日正是千岁长老到他家乡青萝山化缘后的第七百二十六日。

原来,千岁长老是当时的有道高僧,一向敬重宋濂的文才和人品。当他预见到宋濂两年后因大难充军到茂州时,心里很着急,可又无计解救,便以化缘为名,提前运送其心爱的棺木,以此表示对宋濂先生的一片敬慕之心。笔者翻阅明史,看到其中对宋濂给予了很高评价,连杀人如麻的朱元璋,也当廷赞誉他说:“朕听说最高为圣人,其次为贤人,再次为君子。宋景濂在我身边十九年,不曾有一句话是假的,嘲笑过一个人的短处,始终无二,不只是君子,也可称得上是贤人了。”他的贤名连很多外国贡使也知道羡慕,朝鲜、安南、日本甚至出高价购买他的文集供其国人学习。宋濂一生集“忠、诚、信”于一身,实在堪称古今官员士人的典范。

«»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