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扶弱救危成大义(图)

回复 星标
更多

见微知著 扶弱救危成大义(图)

谈起“义”,中国人并不陌生。人们往往会想起义薄云天的红脸关云长,想起“桃园三结义”。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挥师东征刘备,在徐州一举告捷,并将关羽和二位皇嫂俘获。关公夜读春秋,称“若知兄长所在,赴汤蹈火必往从之。”就连被刘关张称为四弟的赵云也曾“单骑救主”。张飞被害后,刘备起兵伐吴,“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这才有了后来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托孤。此后诸葛孔明六出祁山,鞠躬尽瘁,知不可为而为之。

三国演义以一个朝代三足鼎力为背景,演绎出“义”的内涵。然而,《千金方》中却说:

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诗》有厥初生民,《传》曰声子生隐公,此之一义,即是从微至着,自少及长,人情共见,不待经史,故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

意思是说:民生之道,没有不是通过抚养小儿才成就大业的,如果没有“小的”,最终也成不了“大的”,所以《易经》中称:积小可以成大;《诗经》中也有“厥初生民”的故事,所以,生养哺育小儿是人间最基本的事务。从细微到显著,从年少到年长的圣人之道。人之常情都在这里表现了,不必借助经史的记载来证明。因此如今做药方以妇女小孩为先,而后才是男人老人,就是崇尚根本的大义。

所以,父母之恩等同天地,“天地君亲师”,百善孝为先。所谓“忠孝节义”,《吕氏春秋》也说:“人臣孝,则君忠”,“非孝也,事君不忠”。“仁至义尽”语出《礼记》:“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原指古时年终极其虔诚地祭享对农事有功的诸神、万物,以为报答,谓蜡之祭极尽了仁义之道。却往往成为现代人口中的托词。

《千金方》是一部医书,是从医药的角度来阐明义理。其实,小儿代表了弱小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这样理解,对弱小的关注,方能体现出人间的大义来。孟子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之谓大同也。

赵氏孤儿的故事也广为人知。春秋时代的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陷害,诬告谋反,遂被夷灭宗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霛公驸马,被假传君命逼其自尽。赵朔自尽前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则名为赵氏孤儿,使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公主将赵氏孤儿托付给程婴,自缢而死。程婴将孤儿藏在药箱中带出城中,后又以自己儿子冒充赵氏孤儿受死,赵氏孤儿因此得以幸存。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方能体现出人间的大义来。古人称“天地有正气”,故可以大义凛然;古人正是因为遵从“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才演绎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