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诸葛亮死因的相关思考(图)

回复 星标
更多

后人对诸葛亮死因的相关思考(图)

诸葛亮病逝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终年五十四岁。他二十七岁出山,追随先主和后主正好二十七年,是一个巧合。

史书没有记载诸葛亮具体死于何种疾病,详情也已不得而知,但也有一些猜测。

诸葛亮应该死于某种慢性疾病

关于诸葛亮临终前的情况,《三国志》只记载“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王沈的《魏书》记载得稍微详细一些:“亮粮尽势穷,忧恚欧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根据后面这个记载,诸葛亮临终前曾“忧恚”和“欧血”。

《魏氏春秋》还有一个记载,说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持于五丈原期间,诸葛亮曾派使者前往对方营中,司马懿会见使者,不问军中大事,只问诸葛亮的日常生活,问得很详细。

两国交锋,有关主帅的一切都是军事机密,包括健康情况、生活规律、个人嗜好等等,从这些蛛丝蚂迹中可以推测出对方很多有用的资讯来,司马懿挺贼。蜀国的使者显然警惕性不高,对司马懿有问必答,他告诉司马懿:“诸葛丞相日夜操劳,睡觉很少,军中二十杖以上的处罚他都亲自过问,饭量也小,每天不过数升。”司马懿听后跟大家说:“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很差,坚持不了太久。”《晋书》同样记载了司马懿所言。

另据《益部耆旧杂记》记载,诸葛亮得病的消息传到成都,后主刘禅大为惊愕,赶紧派尚书仆射李福星夜赶往五丈原,一方面探视丞相的病情,另一方面还有大事相问。

李福到了五丈原,看到丞相病得已经很重,于是在病床著向丞相询问对国事方面的交代,听完后就急忙回成都覆命。走了几天,李福因为重要事项没问又重返回来,他问诸葛亮以后谁适合接他的班,诸葛亮推荐了蒋琬和费祎。

综合以上资讯可以看出:诸葛亮临终前身体状况很不好,尤其饭量很小;诸葛亮临终前心情不好,还吐过血;诸葛亮得的是一种慢性病,所以临终前的一段日子还能坚持处理军务,并可以等到李福从成都赶来问事。

但是,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具体的病症为何。

关于诸葛亮具体病症的几种推测

后人对诸葛亮的病因有几项猜测,结合了诸葛亮临终前的种种症状以及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大致有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消化道溃疡或肿瘤:

诸葛亮临终前有“欧血”的症状,“欧血”是吐血而不是咳血,加上饭量不大,容易让人联想到消化系统的疾病,有人认为诸葛亮得的病是消化道出血,具体病症是消化道溃疡,或者是肿瘤,如胃癌。

对此有人也有异议,因为五年前诸葛亮二出祁山时,听到张苞战死后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如果那时就有严重的消化道疾病,无论是能引起吐血的溃疡还是胃癌,肯定都拖不了五年。

但史书并无诸葛亮二出祁山时吐血的记载,上面这个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不足为据。

(二)血吸虫引起的消化道疾病:

史书没有诸葛亮喜欢喝酒的记载,如果是消化系统的疾病,诱因是什么呢?有人大胆推测与血吸虫有关。

诸葛亮长期生活在荆州,无论是襄阳隆中、还是南阳卧龙岗,在当时都在血吸虫疫区内,尤其靠近汉水的襄阳,血吸虫的病情更严重,时常大规模发作。

诸葛亮有长达十年的“躬耕”生涯,接触血吸虫的可能性很大。血吸虫的另外一个来源是征南中,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那里为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区,诸葛亮身先士卒,也有被病毒感染的可能。

(三)肝硬化或肝癌:

诸葛亮开府治蜀以来压力一直很大,长期的操劳和忧虑让他难免心情紧张,他在《前出师表》中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说明他的睡眠很差。

中医认为人如果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就会肝气郁结,再加上睡不好、吃不好和过于劳累,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就会损伤肝功能,日久天长会演化成肝硬化或肝癌,发病时出现门静脉高压,也会口吐鲜血不止。

(四)肺结核或肺癌:

引起大量吐血的疾病,除消化系统外还有可能是呼吸系统的原因,如果患有肺癌或严重的肺结核,也会大量咳血,只是这类疾病通常伴有咳嗽不止、持续高烧等症状,史书只说诸葛亮临终前饭量不大,而没有这些病状的记载。

(五)脊椎性结核:

除了肺结核外,脊椎性结核也可以导致吐血,有人认为诸葛亮得的正是这种病,除了吐血的理由外还有一点,就是诸葛亮作战时经常坐着小车而不太骑马,这正是脊椎有问题的表现。

对此有人反驳说“羽扇纶巾”只是小说中的描写,而不是真实的史实,但东晋裴启的《语林》和宋人编纂的《类说》都有过一个记载,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垒期间,司马懿一身戎装主持军务,间谍报告说诸葛亮“乘素车,葛巾,持羽毛扇指麾三军”,司马懿听后感叹说“真名士也”。

从这个记载似乎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喜欢乘车,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那时他的身体已经有病,骑马不便;另一种是诸葛亮确实得过脊椎性结核或风湿性关节炎这样的病,行动有些不便。

致命杀手:过于劳累、精神压力太大

上面这些都是猜测,有的比较牵强,有的充满争论。

比如关于诸葛亮临终前吐血的情节,虽然记录在《魏书》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也引用了,但裴松之对此却不以为然。

他认为:“亮在渭滨,魏人蹑迹,胜负之形,未可测量,而云欧血,盖因亮自亡而自夸大也。夫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欧血乎?及至刘琨丧师,与晋元帝笺亦云‘亮军败欧血’,此则引虚记以为言也。”

裴松之认为,说诸葛亮“欧血”是一种怀有敌意的诋毁,《魏书》的作者王沈的确是魏臣,但要说他这么写一定是为了抹黑诸葛亮,那倒也未必,王沈生活的年代非常接近诸葛亮,听到的、看到的东西肯定更多、更具体,他的这个记载很有可能是有依据的。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无论诸葛亮临终前是否有过吐血的病状,积劳成疾和精神压力太大都是诸葛亮病倒以至过早辞世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是一个严谨的人,凡事喜欢亲历亲为,长期操劳对身体产生了伤害,加上北伐以来成效不佳,虽经多次努力,但因天时地利或内部原因,几次都未能取得成功。

战况令诸葛亮很忧心,觉得对不起先主的托付,又觉得长期消耗下去没法向后主、向蜀汉官民交代,这种沉重的压力和过度的操劳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些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