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拳道:从咏春主导到击剑主导的发展演变

回复 星标
更多

«
截拳道:从咏春主导到击剑主导的发展演变
»

:咏春对于李小龙武学以及截拳道的影响有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咏春是不是影响截拳道创立的决定性要素?为什么看到不少截拳道者的技术演示有很多主要来自咏春的封手技巧?

:众所周知,在经历了1964年奥克兰黄泽民踢馆挑战事件之后,李小龙从1965年开始,即致力于创造自己的拳法。其时,拳法无名,但是李小龙宗师当年在致学生的信中,多次明确指出,他创拳基于三个核心——非传说中的26个——即咏春、拳击和击剑。

咏春拳是李小龙宗师唯一正式拜师,多年系统修习的中国传统武术,既是李小龙武术生涯的开门拳法,亦是李小龙宗师早期在美国武学实践的核心基础。因此,从1960年到1964年,在李小龙宗师赴美最初的几年时间里,咏春对于李小龙武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其时,李小龙在其振藩国术馆内教授的功夫名唤“振藩功夫”(又称为李氏改良咏春拳或振藩国术)。毫无疑问,咏春拳对于李小龙的武学理念、武学实践,具有难以动摇的影响力。因此,即使在截拳道研创的早期,咏春仍然占有相对牢固的主导地位(有李小龙的传人认为占比在50%-55%之间)。1965年2月,在写给弟子木村武之的信中,李小龙说“我想创立一套自己的拳法,融合了

以精简为导向的各种武术的拳法......咏春拳是起点,黐手是核心”。

截拳道研创和完型,并非一蹴而至的。即使是在李小龙于1967年正式对外公布了“截拳道”名称之后,宗师仍然致力于截拳道的不断实践、试验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截拳道的技战术结构、训练方式,指导原则,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巨大地转变。1968-1969年左右,主导截拳道研创发展的,不再是咏春,而逐渐演变成击剑和拳击,特别是击剑。击剑的科学化实践,在历史上首先影响了拳击,在1969年前后,作为李小龙武学研创的核心要素,则后来居上,取代咏春,成为主导截拳道技击实践和发展方向的决定性要素。咏春的影响力,则逐渐从主导地位退居三线(有人认为后来咏春在后期截拳道中的成分仅占5%-10%之间)。木村武之师傅在一次武术专刊的访谈中提到,1969年,李小龙告诉他,黐手不要了——这意味着曾经的振藩功夫和截拳道初期实践的核心,已经不再是截拳道的核心。

虽然我们现在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截拳道人在训练和实践中仍然会大量采用封手技巧,但这只能说明他们接受的是早期截拳道技术体系的训练(当年主要在洛杉矶唐人街振藩国术馆内教授),并不能因此证明,后期截拳道仍然以咏春为主导。

从某个角度上说,在截拳道早期的研创过程中,正是由于李小龙宗师惯性化地以提倡贴身近战的咏春作为自己武学革新的主导要素,才让他受到局限,以至于最后陷入到改无可改的困境。因为现实中,不断变革,日益强调步法核心作用的截拳道技战术体系,正日益脱离咏春拳的传统窠臼,变得更加自由和流动,从而与李小龙宗师最初以咏春拳为创拳核心的初衷产生了矛盾,导致了困境。更重要的是,随着武学实践的深入,李小龙宗师的武学思想,武学境界,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面对困境——实际上也就是截拳道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一个临界节点上,李小龙宗师勇于破旧立新,在“精简、直接、非传统”的一以贯之的总原则指引下,转而大胆地以击剑、拳击作为自己武学的研创主导,加上他自己的独特创造性实践和经验成果,从1969年到1973年,从美国到香港,通过纯粹精炼,追求简单的不断精雕打磨和实践检验,最终实现了截拳道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性发展和精进完型。

自此,截拳道不再是某一种传统武术的改良版,而是完全独立,完全属于李小龙个人武学成果的武道新创造。一种超越时代的,从传统武术中解放出来的现代化的中华武道,乃至于世界性武道。(朱建华)

308080292015-08-02 17:27:23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