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达谈李小龙的身心修行之路

回复 星标
更多
琳达谈李小龙的身心修行之路»

339192

我这里想先讲一个在李小龙生命中很特殊的日子:那天,他没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而那天也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这戏剧性的一幕就发生在加州奥克兰百老汇的振藩国术馆,这是一家由小龙和严镜海共同创立的练武场。因为当时我已怀着国豪大概八个月了,所以很清楚地记得事情就发生在1964年12月底或1965年1月初。

当时在现场见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时刻的人包括我、严镜海以及一些旧金山来的武术家,尽管他们的名字我从未听说过,但看起来这都是一些年长的武术界前辈。主角则是小龙和另一位中国武师(看起来他比那些前辈要年轻些)。对方毫无疑问是被选中代表旧金山武术界出战的。如果从中西碰撞这个角度来考虑,讨论这次比武的事件本身就可以长篇大论。这里只说一点,就是那些受传统训练的武术家们并不赞成小龙教授洋人武术,事实上,他们不赞成向任何非华人传授武术。这些传统观念对他们束缚已久而且根深蒂固,结果就是他们向小龙正式下战书,迫使他参加此次比武,而比武的结果讲将决定他能否继续教授“洋鬼子”中国武术。小龙一向信奉孔子的一个观点:“有教无类”。于是他毫不犹豫应战,并定下了比武的日期。

这场较量对于小龙一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比武本身的意义。不过当时战况比较简单:

最初的几个回合那个中国武师不断绕着场地跑动,冲出一道门跑到后面一个小的空地,然后从另一道门跑回主场。他不停地兜圈子,小龙则全力追击。最终小龙将其放倒并牢牢地制住他,用中国话大喊:“认输吗?”连问两三次后那人终于勉强认输,那些旧金山的武术家们也很快离去。

整场比武进行了大概三分钟。这么迅速就决定了胜负,对此我和严镜海都欣喜若狂,然而小龙却并不开心。至今我都清楚地记得那一幕,恍如昨日,小龙坐在武馆的后楼梯上,双手抱头,显得非常沮丧,原因是他未能以高效的技术解决对手,并且在追击对手时感到耐力不足。也许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实战中气喘吁吁并感到疲惫虚弱。没有胜利的喜悦,取而代之的则是他对自己体能的失望,对自己练功未达预期效果的失望。而这一重大事件,却最终推动了截拳道的发展以及一套全新的训练体系的创建。

说到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事实上在我或其他任何人眼中,1965年初那个时期的小龙身体状况看上去非常好。小龙在香港长大,那个时候他只是个先天身体条件并不突出的少年。其实他母亲给我讲过,那时的小龙是个骨瘦如柴的小家伙,他白天要上学、而晚上又经常拍电影至深夜,这样的日程安排令他的生活作息很不健康。不过后来到13岁他便师从叶问宗师开始研习咏春拳,自此小龙每日拳不离手、勤练不辍,所以到1963年我们相遇的时候,他的体型看上去已经很棒了。但对于小龙来说,在经过奥克兰之战后,这也已经远远不够了——他知道自己必须付出过多更好的努力来准备好当机遇降临时去实现他的梦想。

对于小龙来说,这不是说跑步多跑几公里、多做几组重复练习或在负重训练中多加几磅那么简单。他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解决这一”难题”:

(1)订立新的健身目标

(2)探寻能够达成这些新变化的最佳途径

(3)采用新的手段来贯彻科学的训练方法、记录训练过程、并根据需要对训练方法加以调整。

小龙的训练体系中没有丝毫的偶然因素,而他本人也并非那么“幸运”的先天就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他在自我梦想实现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大天赋就是他的聪明才智与强烈的求知欲(二者强强结合,缺一不可)、忘我投入与坚忍不拔(即使面对阻力也坚定不移)、以及全神贯注(关注结果的同时享受过程的乐趣)。

有时候别人问我:“他怎么会有时间进行这么大量的训练呢?”答案很简单:这取决于他如何计划时间。他每天会专门花几个小时进行体能训练和为思想充电,保持自己身心健康的最高水平,此时他那丰富的想象力也源源不断迸发出来。除了常规训练外,他“通常”还会同时做几件事情,比如,边举哑铃边压腿边看书,或与孩子做一些体育活动,或者边开车边做一些双掌互压运动等。他小时候有个外号叫“闲不住”,成年后他依然如此。

小龙为达到高标准健康水平而采取的训练流程构成了本书《李小龙:肢体表达艺术》的内容,而他也很恰当地起了这个标题来阐述自己的武术之道。李小龙的武道——截拳道,是一套全方位的指导我们最大限度发挥生命潜能的方法论,既然是方法论,自然也包括通过体能训练以达到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有一个说法可以很贴切地描述小龙如此醉心于他的艺术世界,那就是:他已然登上实用美学的巅峰。

读者阅读本书地时候,最重要的是领会小龙采用的流程而不要拘泥于具体的练习细节和日程安排。如果只机械地照搬模仿小龙训练时的一举一动,那就错了,你应该关注他在研究创建这一新的体系过程中如何去利用那些大量的原始数据——无论技巧方面的或通过他自己观察所得——并努力学习去遵循这种科学的解惑之道。过去数十年间随着健美与健身行业的蓬勃发展,受启发的学生如今已然可以随时获取海量的相关信息。如果小龙还活着,他也一定已经开始埋头于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也会鼓励大家这么做的。

不断提高,永无止境同时一直保持有条不紊,这就是小龙,他一直在朝着完美体能的境界迈进,永远不曾停歇。换句话说,手段与目的是同等重要的,当这个与你们分享他的“人体表达的艺术”的机会降临时,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当然了,那些得以保存下来的关于小龙备战机遇的数据包括了他的经典影片,以及他留下来的训练笔记,这些笔记多数已收入本书。

就我本人而言,小龙在整个身心健康方面给我的启迪是令我终生受用的。在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中,他是我的导师、丈夫、朋友,以及我孩子的父亲。我始终以他为榜样不断攫取生活的动力。现在,随着这本书的问世,一个分享小龙的艺术与启示的机会也摆在了读者面前了。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