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男人勇敢的面对性病

回复 星标
更多
«
请男人勇敢的面对性病
»

摘要:患者害怕性病,在怀疑自己得病之后,四处求医,有关性病症状特别注意,往往错误地“对号入座”,反复要求检查治疗。当得不到满足时,恐惧心理更为增加。患者在行为上也会出现异常表现,如对性病的某些传染途径高度警惕、回避,不敢同房,不敢与亲人接触,企图以此减轻精神负担。

这个***,读起来让人感到既触目惊心,又感慨万千。一天凌晨,晓洁因为,想叫母亲王某看一看,刚打开房门却发现母亲已经死了。父亲张某手持锋利的剃须刀,颈上涌着血跑到外面,倒在距家400米远的墙边。警方接到报案,迅速赶到现场。根据调查和痕迹分析,王某事先服用了安眠药,张某在征得妻子的同意后,用电击杀害了王某,然后用刀自杀。张某留下两封遗书,解开自杀之谜。

一天,王某回娘家去了。晚上,张某与一年轻女子风流了一夜。不到四天,张某感觉身体不适,使怀疑被染上了性病,十分紧张。他化名到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市立医院检查,几位资深专科医生均明确诊断他没有患性病。但他坚持自己有病,四处求医,结果都一样,最后他不得不将此事告诉妻子。自此,他们分房而居,买来大预防和治疗性病的药物,连女儿也一起服用。小女晓洁也因长期无病服药,患了胃肠型,只好缀学在家养病。三人在几个月的检查、治病中,花了大量的积蓄,而张某还是感到“病情”没有好转。

“我立场不稳,害了妻子和女儿!”心中的恐惧感和罪恶感折磨得张某近乎于变成偏执狂。他始终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在他的感染下,妻子也变得越来越狭隘了。家里没有半点欢乐气氛,笼罩着一层阴云。于是张某萌发了死意,留下遗书,他原想把女儿也一起“带走”。幸亏晓洁起床较早,他没有忍心下手。

这场悲剧的“真凶”是张某不健康的心理,即“性病恐惧症”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张某夫妇双双殒命。心理学家把对性病产生的强烈恐惧,从而引起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称为性病恐惧症。这类患者并不少见,他们大多从未患过性病;有的将生殖器官的其他病症误认为是性病;有的曾患过性病,虽然已经彻底治愈,却仍然认为自己的性病发生扩散。他们坐立不安,不惜花费巨资四处求医,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严重的痛苦。这类患者的文化水平一般较低,卫生常识知之不多,他们常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把性病的危害看得过于严重,而忽视医疗技术对性病的防治作用,从而对性病产生恐惧感。近年来,社会上一些江湖游医庸医四处打着“专治性病”的招牌,危言耸听,增加了患者对性病的误解,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影响社会环境。

此症按恐惧程度不同可分为三型:一型为恐惧症,患者对性病产生顽固持久的恐惧,明知不对,但又无法摆脱;二型为,病人过于注意自己的感受,把一些自我感觉和体征认定为性病的表现,此型为最多见。三型为,患者不由自主地出现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动作。这三型症状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并存。从张某的情况看,他是混合型患者。患者有多种多样的主诉,如头晕、头痛、、、纳差、、乏力、阴部不适、排尿不畅、尿道口痛、等。男性患者可能出现、和等。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不调、性欲减退、、阴道虫咬样痛等。体征方面可能有面红、多汗,心跳加速、两手颤抖等。这些表现类似,在专心致志和睡眠后即消失。医生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结果均无异常,针对性病的特殊化验均为阴性。

患者害怕性病,在怀疑自己得病之后,四处求医,有关性病症状特别注意,往往错误地“对号入座”,反复要求检查治疗。当得不到满足时,恐惧心理更为增加。患者在行为上也会出现异常表现,如对性病的某些传染途径高度警惕、回避,不敢同房,不敢与亲人接触,企图以此减轻精神负担。如果恐惧心理和疑病心理未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治,部分患者则可能形成“被迫害妄想”和“疑病妄想”,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绝望,从而产生自杀行为。患者有明显的焦虑紧张,如大祸临头,惶惶然不可终日,稍有惊动即不知所措。病人十分怕死,却又感到唯有一死才能解脱难以忍受的痛苦。从张某的结局来分析,他明显地存在“被迫害妄想”和“疑病妄想”的症状。

心理治疗对性病恐惧症十分重要。

首先要让患者了解所疑“性病”的症状,认识到自己的各种感受是“疑病心理”在作祟,从而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其次,要引导患者倾吐致病的因素,宣泄内心的苦闷,以纠正认识和思想上的错误。

第三,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加强文体活动,使生活丰富、充实。第四,医生可给予适当的暗示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意念转移疗法等心理治疗。

要强调的是,“被迫害妄想”和“疑病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思维与变态心理,不可能通过单纯的心理疏导和说服教育途径予以纠正的。对其治疗,应以药物为主,支持心理治疗为辅。对有强烈自杀倾向者,宜住院治疗,以便快速稳定病情,早日康复。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