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堤防深藏治河精魂

回复 已回复6 星标
更多
«
百年堤防深藏治河精魂
»

焦作网9月22日电(记者王玮萱)从大禹治水起,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治河史中,涌现出了无数位治河功臣。他们或引水自流,或筑堤设坝,或束水攻沙,或拦河蓄水,用林林总总的治河办法昭示着一个民族的治河智慧,彰显着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

记者行走在黄河标准化堤防的起始点——武陟黄河大堤上,脚下是300多年前先人就开始修筑的固若金汤的堤防。遥堤、隔堤、月堤、缕堤、围堤、挑水坝等,当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词眼浮现在眼前时,或许谁都会禁不住遥想当年那些鞠躬尽瘁的治河功臣们。

如今,这些早已驾鹤西去的治河功臣们被奉若神明,安置在黄河“故宫”——武陟嘉应观。他们身前是几缕香烟袅袅,身后却是一部厚重的治河典籍。

武陟,黄河中下游左岸的分界点,黄河千里标准化堤防的起始点。当我们乘着秋风站在高耸、坚固的堤防上时,哪会料到脚下蜿蜒如巨龙的堤防竟是先人在300多年前的鼎力之作呢?

其实,黄河下游的堤防工程远在春秋中期就已逐步形成,可当时诸侯各霸一方,所修堤防线路极不合理。到战国时,黄河下游堤防已具规模。到了明清特别是清康熙至雍正年间,黄河堤防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筑,成熟的治河理念、完备的堤防体系,促使黄河下游堤防走向标准化。武陟黄河大堤正是那段时间河臣们的扛鼎作品。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至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黄、沁河水患频发,河水顺流而下入卫河直逼京津地区。此时,张鹏翮、牛钮、齐苏勒、陈鹏年、嵇曾筠、张伯行等一批治河要臣、能臣来到武陟,开启了武陟最大规模的修堤设坝运动,也续写着武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治河史诗。

512058

嘉应观御碑亭内立着一通高达4.3米的铜碑,碑头铸着“御制”二字,中间是雍正皇帝亲笔撰写的11行431个字的碑文,制作精致,称得上是“中华第一铜碑”。(赵耀东摄)

千里长堤起于垒土——

治河能臣的武陟理念

康熙六十年,黄、沁河泛滥,年已七旬的张鹏翮被康熙派往武陟马营查看堵口。当时,众人议,引沁水入运河,缓解黄、沁河水患。张鹏翮却力排众议,称:“武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若沁水从高直下,而河蹑其后,害且叵测。”他提出了“借黄以济运,借淮以刷黄”的设想,采取“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方法,遏制水患。

雍正元年,黄河复决马营口,已经72岁高龄的张鹏翮再被派到武陟。他当即下令,堵住詹店、马营等决口,疏通黄、沁合流处积沙,旋即奏效。然而,武陟堵口后不过两年,张鹏翮便驾鹤西去了。他的心血之作《治河书》成为后人治河的教科书。

此时,雍正元年始任河道总督的年逾古稀的齐苏勒仍在筹划。

黄河、运河水道,修筑堤防,禁止沿岸被垦荒霸占,鼓励种植苇柳。经过实地调查,他精辟地指出:“治河之道,若到险情发生时,再行修治,则一丈之险,即成百丈;千金之费,能耗费万金。”除了这些,他还与清代另一位治河名臣嵇增筠一道修筑、加固了黄河千里南北大堤。而这时的齐苏勒也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先其逝去的是因治河累死在武陟黄河大堤上的陈鹏年。康熙六十年,陈鹏年主动请缨随张鹏翮到武陟参加堵口。当时,黄河在武陟县马营口冲决,河水由新乡长垣直注张秋运河。陈鹏年上言:“黄河老堤冲开八九里,大溜直趋决口。宜于对岸上流广武山下别开引河,更于决口稍东亦开引河,使河流仍归正河,如此才可堵筑。”次年马营口冰坝积水再决,陈鹏年又上言:“地势卑洼,虽有引河,流不能畅。请于沁黄交汇对岸之王家沟开河,使水东南行入荥泽,正河堤工可成。”于是,他又亲至决口,开放河头,大溜直趋引河,河流南徙,决口乃堵塞。

在武陟堵口过程中,陈鹏年竭尽全力,常立风雨中,有时整天不食,民工感奋,终使堤坝合龙。雍正元年,他被授河道总督,因力竭病重,卒于武陟工地。

敏于治河的嵇曾筠相对前三位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最终看到了黄河在武陟段安然无恙的那一天。雍正元年夏,黄河南岸河水陡涨,雍正帝派嵇曾筠率谙练河工迅速赶去抢修。到达目的地后,嵇曾筠即闻黄河北岸也有漫溢,随星驰前往,一路观察险情,共查得北岸漫口11处。他迅速派督工镶筑坝台,并派管河各官不分昼夜,加紧防护。

雍正二年春,黄、沁河同时暴涨,淹了武陟姚旗营村。刚刚修好的御坝偎水,秦厂、马营堵口处又被水淹。嵇曾筠担心堵口处再决,前往观察。他发现上游河水顺南岸广武山蜿蜒而下,遇官庄峪山嘴,由西南直注东北,秦家厂等处堤坝顶冲受险。于是,他奏请准于南岸高滩开挖河道“引流杀险”,将黄河主流引向南沿广武山东去,北岸堤坝处渐渐淤成高滩,化解了武陟险情,保障了北方安全。“引流杀险法”成为后人治河的一大法宝,屡试屡验。

雍正七年齐苏勒病故,嵇曾筠接任河道总督。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嵇曾筠病逝,生前著有《河道奏议》《师善堂集》。他的儿子嵇璜随他治河,乾隆三十二年任河道总督。他的孙子嵇承志步其之后,清嘉庆七年也做了河道总督。一家三代河道总督,在治黄史上绝无仅有。

记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明清时期,我市沿黄一带共筑堤防23座。在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短短几年间,诸多治河能臣在武陟修筑了遥堤、御坝、秦厂大坝、钉船帮大坝等近万米长的黄河堤防。

512058

嘉应观内治河功臣牛钮坐像。(赵耀东摄)

遥堤内外起苍黄——

牛钮治河之外的谜团

据清道光《武陟县志》载:黄河东南遥堤,自沁河堤尾起,詹家店后大月堤止,长三千三百五十一丈。自黄河武陟东南遥堤修筑完毕起,武陟便有了更加完备的黄河堤防系统,黄河遥堤至今沿用。而倡导修筑这一遥堤的却是一位在嘉应观神庙里端坐着的最大的争议人物、治河功臣——牛钮。

1994年,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联合摄制了20集电视连续剧《嘉应观秘史》,其中一个重要情节就是嘉应观的首任道长、治河功臣牛钮是清雍正帝的皇叔。传说,牛钮为顺治帝与一宫女所生,后被赶出宫门,因躲避灾祸居于武陟。康熙年间,武陟水患频发,牛钮赶赴京城,向康熙呈报事实,坦言治水方案。事后,康熙帝不能将牛钮身份公开并表彰,因此特按皇宫样式修建了嘉应观。

然而,此故事一出当即引来反驳。有人说,清史中有三个牛钮,一位是雍正的皇叔牛钮,早在两岁时夭折;一位是郝舍里·牛钮,在康熙二十五年去世,不可能来武陟治水,而只有一位他塔喇·牛钮与治水史实相符。

然而,不管他姓爱新觉罗还是姓郝舍里,抑或他塔喇,在我们面前不变的是由他倡导而筑的黄河十八里遥堤及坚固的武陟黄河御坝体系,史家们关于他的辩论,无疑增添了武陟黄河历史的厚重。

康熙六十年九月,黄河在武陟决口。河南巡抚杨宗义与河道总督赵世显相互推诿,备料不及。在牛钮的建议下,康熙帝罢免了赵世显,以陈鹏年代理河道总督,并命杨宗义专管备料。牛钮按照康熙的意思在钉船帮修建挑水坝,加之陈鹏年组织在黄河南岸开挖引河,武陟决口得以堵复。

康熙六十一年二月,武陟马营口复决。牛钮还武陟,并提议于沁河堤至詹家店十八里无堤处接筑遥堤。杨宗义对此表示反对。康熙帝命陈鹏年视情况而定,陈鹏年决定先行堵口。牛钮与杨宗义一起修筑堵口重要工程——秦厂大坝,本定于六月初五合龙,因大雨水涨,所留水口狭窄,六月初三塌陷27丈。牛钮因担心通洲运河失事,遵旨回京。之后,在陈鹏年的主持下,秦厂大坝合龙,马营决口堵复。陈鹏年累死在武陟堵口工地,临终前建议修建牛钮提议的十八里遥堤。

雍正七年三月,有人告牛钮在监修武清县筐儿港堤工时,向人索要金300两、银1400两。清宗人府传讯时,牛钮抗拒不到。雍正谕批“著革职,拏交刑部治罪”。刑部拟议为绞监候,结果还是被赦免了。或许因为如此,在其他治河功臣毫无争议地纳入史册时,牛钮却错过了。

如今,壮美的黄河在我们面前平静且温顺,可总觉有一根绳子在勒住它的咆哮,那根绳子就是人类与自然搏斗的力量与智慧。

«»

正序阅读 7# 2015-09-24 12:43

其实,黄河下游的堤防工程远 在春秋中期就已逐步形成

6# 2015-09-24 11:49

壮美的黄河在我们面前平静且温顺,可总觉有一根绳子在勒住它的咆哮,那根绳子就是人类与自然搏斗的力量与智慧。

5# 2015-09-23 21:58

一部清代治河史啊,珍惜现在啊。。。

4# 2015-09-23 17:58

人类与自然搏斗的力量与智慧

3# 2015-09-23 08:34

武陟,黄河中下游左岸的分界点,黄河千里标准化堤防的起始点。当我们乘着秋风站在高耸、坚固的堤防上时,哪会料到脚下蜿蜒如巨龙的堤防竟是先人在300多年前的鼎力之作呢

2# 2015-09-23 08:14

千里长堤起于垒土——

治河能臣的武陟理念

康熙六十年,黄、沁河泛滥,年已七旬的张鹏翮被康熙派往武陟马营查看堵口。当时,众人议,引沁水入运河,缓解黄、沁河水患。张鹏翮却力排众议,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