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核心信息及释义(2024年)

回复 星标
更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核心信息及释义(2024年)

»

来源:4233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技术指南(2024版)-中国CDC

一、核心信息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新发急性传染病,发现、救治不及时可导致重症率和病死率上升。

释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导致死亡,应及时就医。本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二、核心信息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多数40岁以下年轻患者预后良好。

释义: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三、核心信息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也可经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血液、体液及污染物传播。

释义:(一)媒介传播(蜱叮咬):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二)人传人:无有效防护下,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导致感染发病。特定条件下,血液或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因喷溅、溢洒或干燥后搅动等原因形成气溶胶,吸入后通过口鼻腔粘膜或沾染皮肤破损处而传播。(三)动物传人:国外有通过接触发病或死亡的猫、犬等动物的血液而感染的报道。日本报道一宠物医院3名兽医因接诊发病的猫而导致感染。

四、核心信息4:科学认识蜱的分类、生活史及分布。

释义:(一)分类及生活史。蜱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并不是所有蜱种叮咬均可导致人类疾病。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蜱的生命周期一般为3年,经历四个生命阶段: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卵孵化后,每一阶段都需吸血才能存活,需要一个新的宿主。蜱可吸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蜱成虫、若虫有8条腿,幼虫有6条腿。春夏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二)蜱的分布。国内各省(区、市)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蜱孳生须具备较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全沟硬蜱主要见于北方森林地区,长角血蜱多见于丘陵地区,草原革蜱多见于草坪和草原牧场,而二棘血蜱主要见于南方丘陵、山区。(三)蜱是怎么传播疾病的?蜱通过探测动物的呼吸、体味,或通过感应身体的热量、水分和震动找到宿主,有些蜱种甚至能认出动物的影子。此外,蜱能够识别宿主动物经常经过的路径,然后选择在相应的草地和灌木丛枝叶的顶端等待“猎物”。蜱在等待动物时,通过第三和第四对腿抓住树叶或草,伸出第一双腿,当人或动物经过时,它会迅速爬上动物或人的身体。有些蜱会很快附着,有些则会继续四处游爬,寻找耳朵等皮肤较薄的地方。蜱通过吸食人或动物血液的过程传播可引起疾病的病原体。蜱通常附着在一个较隐蔽的地方,缓慢地吸血,常可达数天而不被感知。蜱的少量唾液可进入宿主动物体内,如果蜱带有病原体,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给人或宿主动物。如果动物已被病原微生物65感染,血液中存在病原体,蜱可因吸食动物血液被感染,并在下一次吸食动物或人血液时,可将体内病原传播给新的宿主。不同种类、生活阶段的蜱,吸食人或动物血液所需时间约为10分钟到2小时。当蜱找到觅食点时,会抓住皮肤并切入表皮,蜱吸食管插入皮下,许多蜱种还会分泌一种类似于“水泥”的物质,使它们在进食过程中牢牢地附着在一起;有的蜱吸食管有倒刺,帮助蜱保持在原位。蜱还可以分泌少量具有麻醉性质的唾液,使动物或人难以感觉到蜱的附着。

五、核心信息5:蜱通常寄生在动物体表部位,可以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多种传染性疾病。

释义: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少数患者会经历虚弱或麻痹,并逐渐向上移动,类似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雷综合征或肉毒毒素中毒等),通常可在清除蜱后24小时内恢复,可能是蜱唾液中的毒素引起。经蜱传播的疾病早期常有类似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冷是最常见的症状,其次是瘙痒、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有的会出现关节疼痛、皮疹以及胃肠道症状等。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森林脑炎、Q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六、核心信息6:人群普遍易感。在山区、丘陵地区居住、从事户外生产劳动的人群易于被蜱叮咬,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风险较高。

释义:该病在我国分布广泛,以散发为主,具有地区聚集性。主要分布于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和浙江等省份的山区、丘陵地区。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感染。在有疫情发生的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流行区农民发病占比最高,可达80%以上,发病风险与蜱叮咬的机会多少等因素密切相关。

七、核心信息7: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要注意避免蜱叮咬,可采取着长衣长裤、涂抹驱避剂等个人防护措施。

释义:(一)减少暴露。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值得注意的是常温水清洗衣物并不能杀死蜱,可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去除附着的蜱。(二)户外活动前防护。在蜱活跃季节,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性,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异丙啶、柠檬桉树油(OLE)、对薄荷二醇(PMD)或2-十一烷酮等,遵循产品说明使用。一般不推荐在3岁以下婴幼儿身上使用含有OLE或PMD的产品。(三)进入室内前检查蜱。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体表进入室内,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体表,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蜱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

八、核心信息8:庭院和住宅区可通过喷洒杀虫剂和建立物理屏障等措施来科学防蜱,降低感染风险。

释义:(一)喷洒杀虫剂。在庭院可使用杀虫剂来杀灭蜱,但不应依赖喷洒杀虫剂来降低感染风险。(二)改造孳生环境。应及时清除房前屋后及庭院中较高的杂草,修理菜地、草坪,修剪庭院内花草、藤蔓类作物,及时清除落叶,清运旧家具及垃圾。在休闲娱乐区与草地、林地和农田之间设置1-2米宽隔离屏障(可为木屑、砾石或水泥混凝土硬化带)以防止蜱进入。

九、核心信息9:被蜱叮咬后,不可用手拔取,要选择适当工具取出,并及时消毒处理。

释义:一旦发现蜱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宜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在人体或动物体表发现蜱时,应尽快清除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可用细尖头镊子将蜱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不要扭曲或猛拉蜱,以免导致蜱的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蜱。清除蜱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如果蜱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可用镊子取出口腔部分。如果在清除蜱后几周内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应尽快就医,并告诉医生最近的蜱叮咬史、叮咬时间、可能叮咬的地点等。

十、核心信息10:有咯血、呕血等出血表现的患者应隔离治疗,医务人员和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患者血液、排泄物等。

释义: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尽早诊断;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住院隔离治疗。患者疾病早期无出血等临床表现,引起人间传播的风险极低,日常接触不会造成传播。具有咯血、呕血等出血表现的患者应隔离治疗并张贴明确标识。医护人员、患者的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在无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急性期患者、重症患者及病死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若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不要接触粘膜部位(口唇、眼睛、鼻孔等)。

十一、核心信息11:可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释义:可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确诊病例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出现发热、乏力或消化道症状等临床表现,应及时就医,出现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应考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二)患者标本SFTS病毒核酸阳性、恢复期血清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增高者、或标本分离到病毒,可确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时应当与具有相似症状的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相鉴别。

十二、核心信息1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释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要及时就医,治疗重点是早期识别重症和并发症,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患者应当卧床休息,进食流食或半流食,及时补充热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

4233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技术指南(2024版)-中国CDC.pdf
访问码:gjgx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