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健康素养分类及提升路径

回复 星标
更多

居民健康素养分类及提升路径

本文发表于2022年3月24日《中国人口报》

文┃王静赜 盛舒彤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大量研究以及国内外医学实践已经证明,当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对个体健康状况和健康结果影响最大的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情况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能够直接改善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健康状态,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美国科学事务委员会将健康素养分为三类:功能性健康素养、互动性健康素养和批判性健康素养。该理论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与采用。具体来看,功能性健康素养是指足以让个人获得相关健康信息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一系列的行动中;互动性健康素养是一种更高级的认知技能,旨在在交流情境中提取有用的健康信息或利用相关信息应对突发事件,并且能够参与甚至影响他人的互动,以扩展知识、获得信息并作出决定;批判性健康素养则代表最高级的认知技能,联系个人利益与社会因素客观分析健康信息并采取行动,其行为主体由个体扩大至群体,该层次的目标也更为宏大:在对多项健康决定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的基础之上,提高个体与社区的健康决策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三种健康素养之外,美国研究健康素养的专家蒙佳尼洛(Manganello)将媒体健康素养增列为第四种健康素养,包括识别与健康相关的媒体、确认其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对媒体呈现的内容进行批判性分析、根据媒体信息对个人或社会采取行动等能力。

在过去20年间,针对功能性健康素养水平的测量工具已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如成人医学素养快速评估(REALM)、成人功能性健康素养测试(TOFHLA)和最新的生命体征测试(NVS)。但是有关互动性健康素养与批判性健康素养评估模型的研究则比较缺乏,迄今有关健康素养的研究多集中于个人导向,而社会化、背景化的关联性研究,如个体与社会系统的双向互动,则相对较少。同时,也有部分研究者在尝试探究对临床环境中低健康素养水平所导致的问题的干预措施,并探索改善不同临床环境和社区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的可能方法。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调查发现,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15%。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健康素养研究起步较晚,2008年正式开展了首次中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2012年启动了连续性健康素养监测工作。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采取干预措施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与重点领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其中,主要通过以下几条基本路径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引导居民树立正确健康观。一是健康知识普及。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健康素质人人有。二是参与健康行动。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注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三是提供健康服务。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防治策略、制度安排和保障政策,加强医疗保障政策与公共卫生政策衔接,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提升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有效性,实现早诊早治早康复。四是延长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加强跨部门协作,鼓励和引导单位、社区、家庭、居民个人行动起来,对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干预,形成政府积极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个人自主自律的良好局面,持续提高人均健康预期寿命。

医学实践表明,上述举措使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得以快速提升,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显著提升。未来,还需要大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形成正确健康行为。例如,促进健康信息普及化、医患沟通有效化及健康教育组织化;建立兼具公益性与市场性的多媒体健康素养课程体系;打造“医院—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共同体;关注整个生命过程中特定人群(如父母、老年人、社会经济状况欠佳者、农村留守人群等)的需要,集中处理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营养膳食的均衡选择、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常见慢性疾病的自我照护等。

总之,只有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下形成健康中国行动政策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格局,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素养观,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本文编辑:王尚 2531493169@qq.com

《中国人口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中国人口报社主办,理论版每周一、三、四、五刊出,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赐稿,分享研究成果。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卫生健康研究”“人口发展观察”“老龄健康论坛”了解近期选题方向及文章体例。

中国人口报社理论部 电话:010-62224753;邮箱:2483748948@qq.com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