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新理念下的慢性病防控

回复 星标
更多

 新形势、新理念下的慢性病防控

»
本文刊于:中华内科杂志, 2022,61(1) : 1-3

作者:贾伟平

2311641

摘要

慢性病成为对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防控策略要以疾病诊治为主的传统临床医学模式向早期监测、早期干预、预防为主的大健康模式转变。“关口前移、健康优先、主动健康”是抗击慢性病更为合理和经济的举措。要践行科学技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构建“医防融合”“医管融合”的协同管理体系,推动慢性病防控的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管理。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健康领域主要是面对老龄化和慢性病的挑战,以及新发传染病引发的重大危害。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 近 平 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落实全民健康的理念必然要实践个体的全程健康管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覆盖全生命周期,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1]。我国政府提出了“大健康”理念,为推动世界各国采取实际行动落实全民健康做出了贡献,2019年5月在瑞士举行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强调“全民健康覆盖,不遗漏任何一人”。

一、“关口前移”,实现抗击慢性病以预防为重心的战略转移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8.7%和13.5%2],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在老龄化社会、慢性病成为对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随着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的变化,青、中年人群中慢性病发生也在急剧增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肿瘤是主要的慢性病。全世界71%的死因是由慢性病引起的,在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3]

慢性病的形成是一个由健康状态逐渐向疾病状态转换的过程,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会先出现亚健康状态或前疾病状态等各种过渡状况;例如,2型糖尿病在进入临床阶段之前,机体往往出现腹型肥胖及糖耐量异常的“糖尿病前期”;据估测,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约有1.25亿,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超2亿3]。显然,这样一个发病前的亚健康“窗口期”给人们提供了抗击慢性病的重要机会,所以人们不应像过去那样,等到疾病出现了才去诊断和治疗。应该把抗击糖尿病的关口前移至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其进行早期监测和早期生活方式干预,以阻止或延缓发展到糖尿病临床阶段,甚至还可从疾病前期转归到正常状态。

两千多年来,人类社会在抗击传染病的基础上建立了典型的临床医学诊治模式,人们形成了一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思维习惯,“治病救人”是医学的首要任务。到了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大健康时代”。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已从传染病转变为慢性病,“关口前移”和“健康优先”是抗击慢性病更为合理、更为经济的策略。2020年9月,习 近 平 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4]也就是说,要把过去以疾病诊断治疗为主的传统临床医学模式向对健康状态进行早期监测和早期干预为主的大健康模式转变。

二、“主动健康”,构建“举国体制”的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模式

在传统的临床医学时代,社会把维护健康的主要任务交给医生,由医生负责诊断和治疗疾病。显然,民众把自身的健康托付给专业医务人员负责的方式可以称之为“被动健康”模式;而在大健康时代,针对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和促进的需求,医务人员不再是唯一的健康保护力量,广大民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维护和促进自己健康的过程中,正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倡导的:“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1]

在2019年6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对广大民众参与到保护自己健康有了更为明确的提法:“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5]。这种“第一责任人”的理念随后被正式写入2020年6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树立和践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管理”6]。“第一责任人”的提出带来了我国人口健康领域全新的“主动健康”模式。落实主动健康理念是实现抗击慢性病的“关口前移”战略的关键。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发力。

1.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据统计,2015年达到健康素养水平的居民只有10%7]。因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列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指标之一,要求到2030年时,拥有健康素养水平的居民达到30%。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显然,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应该担负起这个大健康时代的责任,成为帮助广大民众提升自身健康素养水平的主力军。广大民众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健康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此,生命健康领域的研究者和医务工作者需要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生命的生理病理活动,从而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好的“营养膳食指南”和“运动健身指南”等各种健康行动指南。与此同时,学术界、医学界、企业界要实现协同创新,在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下,打造人们健康状态早期监测和早期干预的健康管理闭环,形成“举国体制”的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模式。

2.慢性病防治技术与管理协同创新:《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的15个专项行动中,有6个行动是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4个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这4种主要慢性病5]。慢性病防控需要以整体观、系统观去理解。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分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涉及的卫生系统内部的体系包括了卫生行政部门、预防机构、临床机构、基层卫生机构等;慢性病防控效果既和个体的文化、行为、经济状况等有关,又和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城市建设、宣传教育、健康食品、医保财政等。

慢性病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要基于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去思考,研究不同阶段的科学技术;既要有用于大医院的高精尖技术,更要有广泛用于基层的适宜技术,以支撑慢性病防控的多层次需求和广覆盖。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够发挥更为强大的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和推动:一是整合资源,促进医疗系统与预防系统的交叉融合,为老百姓提供全周期的、更高质量的健康管理服务。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下,由医疗、公共卫生、管理专家共同编制的《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中国糖尿病健康管理规范》涵盖了从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到疾病人群的全程健康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适用于各类健康管理机构7, 8]。很多地区目前正积极探索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职责、人员、任务、流程等的协同与整合。二是优质资源下沉,倡导大医院专科对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持续技术支持和服务衔接,畅通分级诊疗。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是目前医改的新的突破口,对于整体提高县域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基层能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具有积极意义。慢性病管理应当把握这个契机,推动医共体单位开展无缝化协同管理,理顺医疗机构与基层单位的职责和联系,并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团队近期通过对500多个县域医共体县级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95%的县医院能够开展血糖检测、血脂检测,以及开展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具备了区域糖尿病规范管理的实力。三是资源集成倾斜,面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特别要支持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建设,研究适宜的防治技术和方法,让农村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享受到有效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在农村地区,一方面要教会乡村医生规范使用最基本的设备和工具,比如血压计、便携式血糖仪、测量腰围的软尺、筛查、评估量表等,筛查、发现和规范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高危人群和患者。同时要赋予百姓易懂的防病科普知识,比如张贴具有权威性的慢性病防控海报就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在2021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我国各省市都张贴了由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发布的科普宣传海报。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赋能乡村管理,推动开展全社会的健康资源的共享共建。

总之,面对慢性病防控的巨大挑战,为将习 近 平 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和发展“医防融合”“医管融合”的协同管理体系,推动慢性病防控的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管理。

参考文献(略)

2311641

2311641

853397392022-01-07 13:18:42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