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健康素养:定义、内涵与理论

回复 星标
更多

【论坛】健康素养:定义、内涵与理论

一、健康素养的定义

一般认为,Simonds在1974年《Healtheducation associalpolicy》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健康素养”这一概念。他从政策视角指出,健康教育在医疗系统、教育系统和大众传播这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倡议为K12阶段的所有年级学生制定健康素养的最低标准。基于临床视角,1999年,美国医学会将健康素养定义为:“在医疗环境下执行基本的阅读和计数等相互影响的一系列能力”,认为个体需要掌握包括可阅读并理解药品说明书、可看懂预约单及健康知识宣传材料等在内的健康技能。目前,公认的定义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素养的定义,是一种认知和社会技能,即“人们获取、理解、采纳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判断和决定,促进自身健康的过程”。

二、健康素养的内涵

作为一种认知和社会技能,美国《国家教育健康标准》界定了健康素养的个体及其应具备的能力,并指出健康素养的两大基本内涵:知识和技能。其中,知识是指重要的医学观念、健康问题和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健康知识;技能是指沟通、理性思考和探究问题等思辨的技能。

不满足于将健康素养界定为知识和技能,Nutbeam将健康素养扩展为三层次的内涵体系:最内层是基本健康素养,即在日常生活中足够的读写、交流、识数等获取基本健康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健康素养最狭义的定义;中间层是互动性健康素养,即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和互动,积极提取健康信息并将新信息应用于新环境的能力;最外层是批判性健康素养,即采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健康信息,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或事件中,属于高级认知技能。

2008年,Nutbeam将健康素养概念作出进一步拓展,指出健康素养既是临床环境下的风险因素,又是公共卫生视角下的个人资本。在临床环境中,健康素养是一种“风险因素”,在个人获得卫生服务和临床决策中起调节作用,需要在临床护理中加以识别和管理;而在公共卫生领域,健康素养则是一种“个人资本”,赋予个体在自我保健以及促进个人、社会及环境健康中发挥更大的控制作用。

Zarcadoolas等研究者则将健康素养划分为基本素养、科学素养、公民素养和文化素养等四个核心范畴,并认为健康素养是人们在其一生中寻找、理解、评估和使用健康信息,从而作出健康决策、避免健康风险、提高生活质量的多维度技能。有研究进一步将对疾病的过程、自我效能、政府态度等方面信息的了解亦纳入到健康素养的概念范畴。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将提高与改善个人与社区的健康包含到健康素养中,以建立健康城市与小区为健康素养的终极目标。

2299610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城关镇卫生院联合社区开展爱心义诊和宣教活动。  (陈晓慧  摄)

由此可见,健康素养已经远远超出了健康教育和以个人行为导向的狭隘概念,而是强调环境、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健康共同决定因素。

三、健康素养的重要性

健康素养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健康素养与人群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密切相关,是预测人群健康状况的较强指标;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可以有效降低健康不平等,并有效降低社会的医疗成本。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中国”战略中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大健康理念、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成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和内核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作为医疗结果和医疗成本的关键决定因素,健康素养是维持全民健康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有研究认为,较低的健康素养往往与疾病预防保健知识的缺乏、很少主动采取预防性措施并延误疾病防治的最佳时期等相关,这将导致低健康素养的个体的医疗服务利用率(如住院率、急诊利用率)和医疗费用大大增加。在疾病的筛查与治疗过程中,较低或不足的健康素养还会对疾病的预防、筛查、健康促进行为、病史采集、诊断及治疗的理解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因此,无论是在人群健康素质与健康水平的提升,还是个体降低医疗成本、获得更好的健康结果方面,健康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尽管健康素养如此重要,但目前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对于健康素养的理论认识和理论建构相对不足。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最新的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23.15%,即在每100个调查的15~69岁城乡居民中,仅有23人具备了基本的健康素养,即了解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理念、掌握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并具备基本的健康技能。

四、健康素养的理论分析

目前,关于健康素养的专有理论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以往更侧重研究健康素养的测量与实证检验,着重关注(某一类)疾病相关的健康素养或健康信息素养,对更为抽象的健康素养的理论总结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对健康素养的关注依托于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的理论框架,而这类理论框架多为临床或实务导向,理论性相对不足。本文尝试对健康素养进行理论分析与建构。值得指出的是,健康素养作为一种认知和社会技能,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不再强调其认知性(及认知能力发展)的一面,也不再强调基本健康素养所需要的医学专业知识的一面。本文更强调关于健康素养的社会性或一般性理论。本文认为,健康素养的理论建构应至少涵盖并整合如下的理论视角:

1.个体赋能理论。赋能是指个体能够支配自己的生活,制定自己的生活议程,获得技能,解决问题,建立信心,能够自立。在最狭义的健康素养方面,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围绕健康信息提供、信息获取与信息利用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分别对应着自我管理、自我赋能和自我效能这三个重要的理论概念。此外,随着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高效更便利地获得相关健康知识,但同时需要提高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健康素养还与科学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有密切关系。

2.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模式。疾病转型理论逐渐成为理解人类健康/疾病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作为主要死因的营养不良和传染病逐渐被退行性疾病(慢性病)和人为疾病所取代。以往的传染病更多的是生物性因素导致,而慢性病时代的疾病发生原因主要不再是生物学因素,而是社会因素或(和)心理因素,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健康模式。

3.从临床视角转向公共卫生干预。不同国家的健康素养研究导向不同。相关研究指出,美国的健康素养以临床为导向,认为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风险因素,更倾向于揭示或警示较低健康素养的不良健康后果;英国和加拿大的研究更倾向于公共卫生视角,将健康素养视为作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传播的结果,认为健康素养是促进人们更好地控制自身健康和改善个体、社会和环境健康决定因素的能力。这两种研究导向的侧重点不同,在理论建构上,应将临床和公共卫生两个视角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临床上对患者及其家人的健康素养和社区内的公共健康素养的教育侧重点应当不同。

4.宏观的健康素养理论。广义的健康素养不再以健康教育和以个人行为为导向,而是强调环境、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决定因素。作为一个群体的健康素养,其必然受到教育体系、文化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关注于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Sorensen等人在2012年提出的健康素养整合模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概念框架,该模型展示了影响健康素养的近端和远端因素,以及将健康素养与健康成果联系起来的途径。总之,将健康素养的现有定义及内涵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整合,从个体行动者的赋能视角逐渐上升到社区乃至宏观的健康环境、文化与制度,对健康素养的理论构建与理论研究必将指导健康素养教育与公共政策干预,并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贡献自己的智慧。

来  源人口与健康》杂志  2021年  第十期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本期编辑:杨 英

审  稿:张 闽  李 婷

2299610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