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思考】我国人民健康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回复 星标
更多

【理论与思考】我国人民健康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扩展健康服务内容、完善健康服务方式、发展健康服务产业、保障人民健康环境,对实现人民健康全方位和全周期服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人民健康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健康既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家庭和谐幸福的基石,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1.从国家层面看,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努力推进的社会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全面部署、持续推进,致力铺设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202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别强调“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且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当做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把人民健康当做争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坚实基础。

2.从家庭层面看,个体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家庭功能的发挥。家庭是个体生活的基本单元,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家庭整体密不可分,个体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家庭功能(主要包括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感情交流功能等)的发挥。只有个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家庭才能有坚实的人力基础,才能更好地完成育小和养老的功能,才能满足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和精神慰藉的需求。总而言之,只有每一个成员都健康,才能建设美满家庭,享受幸福生活。

3.从个人层面看,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基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个人健康作为安全需求包括在仅次于生理需求的第二层次,就说明了健康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失去了健康,必然会影响到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健康是个体增强自我认知并很好地适应生活、学习知识、交流沟通、规划和实现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础。斯宾诺莎甚至说:“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这说明健康不仅是一种自我责任,更是奋发向上、回报社会必不可少的“本钱”。

二、我国人民健康改善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般而言,人们常常把人口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作为衡量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对我国人民健康改善状况进行阐述。

1.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0岁;新中国成立后,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1973~1975年提高至64.9岁。改革开放后,随着医疗卫生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有了很大提高,1990年达到68.6岁,2010年达到74.8岁,2019年升至77.3岁。分性别而言,女性高于男性,且差距不断拉大。

2.孕产妇死亡率迅速下降。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推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的同时,孕产妇死亡率也显著下降。从全国看,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88.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7.8/10万。分城乡看,都呈现出波动中下降趋势,但由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下降速度大于城市,缩小了孕产妇死亡率的城乡差距,拉低了孕产妇死亡率的整体水平。

3.婴儿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婴儿死亡率基本在200‰左右的水平上,解放后快速下降,到1973~1975年已下降至47‰。此后,继续呈快速下降态势,2019年下降到5.6‰的世界较低水平。分城乡看,农村婴儿死亡率下降速度显著大于城市,1991~2019年,城市婴儿死亡率从17.3‰下降至3.4‰,农村婴儿死亡率从58.0‰下降至6.6‰,城乡婴儿死亡率差距由40.7‰减至3.2‰,城乡差距越来越小。近年来,由于十分注重健康素养提升工作,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08年的6.48%提高到2019年的23.15%。城乡居民的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水平、基本技能素养水平等均有了较大幅度提升,成为全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的坚实基础。

三、我国人民健康面临的问题

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人口疾病谱和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使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成为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拦路虎”。

1.慢性病成为威胁人民健康最主要的疾病。国务院颁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明确指出:“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变化,传染病已不再是威胁人民健康最主要的疾病,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数越来越多。截至2019年,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已高达88%,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分性别看,虽然慢性病患病率在波动中上升,但女性患病率一直高于男性。分城乡看,城市慢性病患病率长期高于农村,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但2018年出现了农村超过城市的反转。总体来看,我国慢性病形势依然严峻。

2.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持续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在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心理问题引发的连环效应事件数不胜数,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数据显示:近年来,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患者有明显增加趋势,并且表现出女性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的特点。分年龄看,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成年阶段随年龄逐渐上升,老年阶段在75岁之后显著下降。这说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未来的人格发展,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指出,我国17岁以下儿童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儿童心理障碍有可能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在心理健康基础研究、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等方面,一直没有形成健全的体制机制及配套政策体系,服务和管理能力严重滞后。

四、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基本对策

为应对新形势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科学施策,重点突破。

1.提高个人健康意识,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方式。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主要责任者。国际卫生组织的研究发现,在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中,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占到60%左右。因而,应当通过宣传倡导,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定期体检、重视慢性病防护与管理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并且要摈弃病耻感,正确对待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自我疏导、寻求心理健康咨询师的帮助和服务,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2.加强健康倡导,营造有利于健康促进的社会环境。媒体、社区和学校是倡导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观念的重要力量。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的特殊工具,应当发挥及时性、交互性的优势,注重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理念。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应当努力营造健康生活环境、减少健康隐患,并且建设健康服务中心,推动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要重视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完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针对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应当设置并充分运用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健康意识的培训工作。

3.积极落实健康规划,制定实施具体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全面部署、持续推进全民健康工作,致力于铺设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卫健委先后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2017)、《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7)、《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2019)等文件,对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做出顶层设计。为把健康领域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就需要把健康领域的规划安排转变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实施健康促进政策时,要在具体化上做文章,在针对性上下功夫,在操作性上讲实效,并且要探索建立健康服务与管理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发挥考核评估的“指挥棒”作用,以更好地推进全民健康工作。

4.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人类健康。健康不仅关乎个人安危,关乎民族命运,还关乎世界和平稳定与人类进步发展。从上世纪起,国际社会就注重健康问题。1977年5月,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到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197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主持召开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明确了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基本策略和关键途径。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出《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提倡通过促进身体活动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级预防的工作。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卫生健康治理活动,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健康促进工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全方位积极推进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卫生合作。由此表明,我国将在承担促进人类健康、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产业转型升级中流动人口失业发生风险与应对策略研究(19BRK002)”中期成果)

来  源人口与健康》杂志  2021年  第十期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
本期编辑:杨 英
审  稿:张 闽  李 婷

2298398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