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新健康科普模式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回复 星标
更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新健康科普模式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

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以“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为科普宣传品牌,积极开展医学科学普及工作,建模式、建平台、建体系、建品牌,探索出一套具有可复制性的健康科普管理、创作、推广、培训的长效机制,为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建立健康四川科普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医疗国家队科普宣教职能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科学制定健康科普管理模式

1.以党建目标责任制为引领,加强对健康科普的顶层设计。把科室健康科普工作的开展、科室二级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量化考核清单,与年终绩效分配挂钩;将党支部建在三级学科上,各科室均设置宣传委员、信息管理员、新闻通讯员,在量化考核和品牌宣传的驱动下,配合临床专家完成科普工作。

2.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线上线下科普平台。整体打造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知乎、今日头条、抖音、快手7大官方在线平台,各类平台总粉丝人数超过700万;鼓励临床医技科室建立二级自媒体平台,目前拥有二级平台164个,粉丝总人数近200万,形成了新媒体矩阵合力;提供占地1.1万平方米、教学资产达1.2亿元的华西临床技能中心,作为对公众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的场所;建设占地300平方米,设有设备齐全的多功能演播厅,用于科普视频录制;建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共建基地”、成都市科普基地。

3.激发专家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参与活力。组建科普专家团队,专家团队覆盖48个部门/科室,总人数超过400人,定期开展科普能力培训,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2018年起为参与科普创作的人员按照标准发放稿费;注重激发低年资医务人员和在读医学生参与健康科普创作的活力,青年科普创作及讲解团队成员已达百人。

4.强化制度建设,提升健康科普工作能力。制定《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网络宣传阵地管理办法》,为科室健康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通过扎实系统的培训,健康科普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党支部在政治引领方面的职责明确,在健康科普内容生产传播过程中的底线意识得到强化。

二、创新“医学+宣传”科普创作模式

传统医学科普多由专家个人进行创作,由于专家“单兵作战”往往难以生产系列作品,存在作品内容形式单一、科学性与传播性难以兼顾等情况,造成科普作品传播受限。对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建了“医学+宣传”的科普创作模式,实现医学科学与大众传播有机结合。

2270545

▲6月19日,成都市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主题宣传活动在桂溪生态公园开幕,这也是西南首个沉浸式“食品安全科普体验站”的首次巡展。图为活动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柳园,点评小朋友自由搭配的汉堡,并向他们科普合理膳食知识。

1.由宣传团队系统性地组织专家撰写,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资源统筹。目前,科普稿源除了来自本院专家以外,还有来自四川大学相关学院、四川省疾控中心的专家等。

2.把握政策导向和公众需求,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选题模式。定期召开选题需求分析会,从各类网络谣言的辟谣角度入手,以常见病、多发病、日常健康知识的普及为主,从受众者自己或者周围的亲朋好友都曾经碰到的问题中选题。

3.建立医学专家与传播专家共同协作科普内容的创作机制。医学专家撰写科普知识,传播专家结合大众传播特点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发挥传播专家在文案撰写、插画配图、格式编辑、小视频制作等方面的优势,有效弥补医学专家在内容形式创作中的不足,形成四川方言、辟谣问答、原创插图等一系列深受群众喜爱的特色形式。

4.严格科学性审查,科学设定传播顺序。每篇科普文章均由副高以上专家审阅,均附相关参考学术文献。科学设定科普作品的自媒体平台传播顺序,首先在微信公众号发送图文版,其次在官方微博二次推广,然后小视频账号进行第三次推广,最后出版发行科普丛书,形成“四位一体”的健康科普传播链。

5.建立健康科普传播效果评价改进机制。科普作品发布后,创作团队会针对传播阅读量、后台评论进行分析,讨论题目、内容、表情包对传播的贡献,并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应反馈。比如有医疗同行提出不同意见,指出数据或描述错误,经求证后的确有错,会在评论头条置顶修改内容,并向受众道歉。比如有受众提出希望获取某种科普知识,如果点赞率比较高,就会在近期推出相应的科普文章。这种开放、包容、有问题就回应、有错误就修改的持续改进机制,拉近了受众与公众号的心理距离,受众愿意在华西自媒体后台留言,讲真话,讲心里话,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覆盖8.31万人的在线受众反馈调查显示,6.06万调查对象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健康科普作品影响下,修正了其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占比达72.96%,真正实现了健康科普让公众信得过、喜欢看、传得广、用得上。

三、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健康科普品牌

建立“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健康科普品牌,围绕品牌整合各类科普推广渠道,实现科普作品由网文在线首发、小视频跟进、实体书籍集结出版、文创产品配合同步展开,形成“四位一体”的健康科普推广体系。

以图文形式累计推送科普微信305条,总阅读量达7257万次,其中10条阅读量突破百万;科普微博话题“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4000条,总阅读量达5564.9万次。

以“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为主题,累计在抖音推送科普视频104条,总播放量达2177万次;在快手推送科普视频48条,总播放量达7111万次;在视频号推送科普视频38条,总播放量达266万次。2018年以来,出版《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医学科普读本》(1-5册)及《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健康日历》(2020、2021版),全国共销售13万册。打造网红科普虚拟形象“皮西西”,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系列医院文创产品,开办网上文创店和文创实体店,产品远销26个省、62个市。

2270545

▲《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医学科普读本》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业界的好评,入围了“2018全国书业年度图书科普类图书”(全国只有5本科普图书入围该奖项)。图为新书首发式后,来自华西医院临床各科的27位专家,在现场进行义诊和新书签售。

此外,还向专业媒体平台借力。医院与四川电视台联合开办长期固定科普栏目《华西论健》;与四川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开办长期固定科普栏目《一周医讲,安有话说》;与《有来医生》开展科普小视频拍摄制作;与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好医生在线》栏目开展合作。其中与四川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华西论健》节目已经成为目前四川最有影响力的健康服务类电视节目。

“华西辟谣小分队”的健康科普作品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2016年以来,原创健康科普作品被117家政务新媒体转发。科普丛书获科技部“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科普图书类优秀作品、“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等。微信、微博、短视频等配套科普新媒体平台,先后获得“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最受用户喜爱服务奖”等十余项全国性表彰。

四、形成科普工作示范效应

1.打通“医院-学校-社区-社会”渠道,面向社会各界全方位开展科普培训。2015-2020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的心肺复苏培训,覆盖企事业单位员工1435人次、中小学和高校师生1.6万人次、社区居民1711人次;开展的各类大型现场科普活动覆盖16万人次;举办“华西-方所医学知识科普课堂”,与成都四中、七中、九中联合举办中学生科技夏令营,与成都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开展书香成都-华西专家进书店系列活动,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

2.科普创作模式获国内推广。医院科普创作模式,结合了医学专家与传播专家的各自优势,实现了科普作品系统性、科学性、特色性、趣味性有机统一。2017年以来,受到全国医疗科普宣传同行的广泛肯定和推广,开展科普传播专题培训58次,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共2.3万余人从中获益。2019年举办医院科普宣传工作的新媒体培训班,来自四川、广西、安徽、西藏36家医院的宣传工作者参加学习。目前,科普创作模式已在10余家医疗机构获得推广和应用。如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学习运用项目的健康科普模式,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科普在线平台粉丝量超30万人。

2270545

▲图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发的文创产品“华西牌熊猫医生、护士”。

3.培养一支健康科普骨干队伍。牵头成立科技社团-四川大学“听力学协会”,培训听力学科普人才82人,连续两年被评为四川大学唯一“三优”科技协会。培训医学生科普讲解员24名。举办华西医院健康科普大赛,征集作品139件,千余名医务人员参与健康科普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团队指导和培训的兼职医学科普人才,多次获得科技部“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演讲类优秀作品、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创意奖等全国性竞赛奖励。

4.推动形成一批健康管理领域的学术成果。建成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共建基地”、成都市科普基地等,培训16余万人次,广泛覆盖大中学校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社区居民等不同人群。科普团队将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与健康管理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在健康科普过程中了解公众健康行为状况,探索健康行为干预的路径、方法和准则。主持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共建基地”项目1个,先后推动形成全国性共识、标准2个,发表论文6篇。

健康知识普及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未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继续开拓思路、创新方式,为健康中国、健康四川建设贡献富有华西特色的健康科普力量。

来源:中国家庭报,记者:冯超

2270545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