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以治病为中心 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回复 星标
更多

把以治病为中心 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文/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图/羊城派记者 周巍

9月初,全国医联体建设第一期培训班在深圳罗湖开讲,来自全国321个分级诊疗试点城市的1500多名医改干部学习并推广深圳“罗湖模式”等医联体建设的典型经验。(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这意味着,致力于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紧密型医联体——“罗湖模式”正式向全国推广。

这背后,是太多人的努力。

2015年8月20日,深圳以罗湖为试点,在罗湖区启动医疗机构集团化改革。整合罗湖区人民医院等5家区属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成立唯一法人机构——罗湖医院集团。

同时将各家医院的资源重新整合,通过构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打通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通道。

“从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两年多来,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感慨颇深,“罗湖医改”是在新观念下产生的新思路,“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少生病,更健康。”

经历丰富:从临床医生到院长

54岁的孙喜琢是黑龙江人。学医出身的他从事心血管内科疾病及心脏介入治疗与科研20余年,曾师从被称为“日本北海道介入诊疗第一人”的日本北光循环器病院院长阿部秀树。

1994年5月,孙喜琢赴日,主攻PTCA(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技术,成为我国首批掌握PTCA技术的医生之一,也是获得日本循环器学会颁发《认定证书》的第一位中国人。

2014年之前,他一直在东北工作和生活,在大连市人民医院当了13年的院长。

在罗湖区委的盛情邀请下,2014年4月,孙喜琢从东北来到深圳,担任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院长。上任一年后,2015年8月,深圳市以罗湖为试点,正式启动医改,孙喜琢肩负重任,成为了罗湖医院集团的院长。

和以往担任一家医院的院长不同,这一次,他担任罗湖医院集团的院长,集团下有区属的5家医院、23家社康中心,同时还通过资源整合成立了6个资源共享中心、6个行政管理中心,他成了这个大集团的唯一法人。他背负着的,不仅是管理压力,更多的还是“众望”——希望他能给罗湖的医疗系统带来“不一般的改变”。

1786277

深圳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 周巍 摄

观念转变:回归以健康为中心

要改变的,不仅是组织架构,还有观念。一直以来,我国医院都是以疾病治疗为核心,从医院管理者到医生,决策和技术几乎都是围绕治疗而开展。“在来深圳以前,我一直在努力把医院如何做大做强,如何吸引更多患者来看病,可这次改革,和我以前做的是完全相反的。”孙喜琢迅速意识到,改革首先要从自身角色转变开始。

“罗湖医改的成功,得益于详细而完善的顶层设计,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喜琢多次强调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到位。

记者了解到,医改开始前,由于人才缺乏等问题,罗湖区的社康中心普遍只能看基本诊疗,要看大病,还是得到大医院排队,并不方便。5家区属医院同质化严重,社康中心缺医少药又得不到居民的信任。能否建立起一套新的医疗体系,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成为了深圳市和罗湖区面对的共同挑战。

医改启动后,罗湖区属各家医院的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鼓励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家门口就得以解决;同时,下沉大医院的专家资源,让教授们定期到社康中心出诊,方便居民看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居民在一级社康中心可以享受与三甲医院同样的检查检验设备,集团内检验结果互通互认。如果签约到缺少完整设备的二三类社康中心,集团的四部流动诊断车也会在预约好的时间上门服务。

彻底打破医院之间的壁垒,为的就是方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我们组建罗湖医院集团,并不是为了建立一家拥有强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航空母舰,而是要做守卫老百姓健康的舰队,区级医院是驱逐舰,社康中心则是护卫舰。”孙喜琢说,罗湖医改的目的不是做大医院,而是做实做强社康,通过区级医院差异化发展,社康中心兜牢网底,将健康守护关口前移,最终实现居民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少负担。

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罗湖医院集团坚持的理念,和大会精神是一致的。”孙喜琢说,历经种种探索与尝试后,大家的观念终于回到了原点:以居民健康为中心。

制度改革:医保结余留给医院

强基层,是分级诊疗制度中的关键环节,离不开的是政府的支持。对此,孙喜琢表示:“罗湖医改得到了来自省、市、区的大力支持,政府从政策到资金的投入,转化成的是对老百姓健康的服务。”

据介绍,为了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罗湖区将签约率纳入各居委会的绩效考核指标,为了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罗湖区还打破以往“以编定补”的财政补助方式,实行“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仅2016年罗湖区财政预算卫生经费投入7.4亿元,其中对社康中心的总投入为2亿元。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医保基金管理方式,真正让医保、医院、医生和患者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什么是“总额管理,结余留用”?以上一年签约居民医疗保险费用为基数,社保将费用打包支付给罗湖医院集团,如果医院集团在健康管理上做得好,居民花的医疗保险费用就会比上年少,那么节省下来的这些钱就可以留给医院集团,奖励给医生。“比如一个家庭医生团队去年管理100个高血压病人,有5个发生脑出血,花了100万元,今年管理得更好,只花了60万元,那么节省下来的40万元就归团队所有。而如果管理得不好,发生了10个脑出血,那么团队就赔了。这就迫使医疗机构积极主动去做疾病预防。”孙喜琢说,这样的制度下,医院会主动让好医生下基层,把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好,“从保医疗到保健康,居民越健康,医院病人越少,医院收入就越多,医生收入就越高。”(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源头预防:为老人免费安装扶手

历经2年多的改革探索后,孙喜琢的观念也彻底发生了变化。在他看来,应该把更多的医疗资源投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放到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真正地将“以疾病为核心”变为“以预防为核心”。

在罗湖,每年都有不少老人跌倒摔断骨头,需要去做置换股骨头的手术。这是一笔不菲的支出。罗湖医改启动后,他们转换思维,在社区里建了很多防摔倒的设施,并给60岁以上辖区居民家庭免费安装防跌倒扶手,减少了老人摔跤的几率,从源头上预防了疾病的发生。

此外,罗湖医院集团还免费为签约老人接种疫苗、体检和做康复诊疗,帮他们直接节省医疗费用近2600万元。虽然随着早期筛查的推广,2016年恶性肿瘤住院人次增加了258例,但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降低。“我要让辖区居民不得晚期癌症。”孙喜琢说。

1786277

周巍 摄

对话孙喜琢:为什么罗湖医改能成功?

羊城晚报:医改说了很多年,为什么罗湖能改成?

孙喜琢:首先,广东、深圳有改革的“沃土”,这里具备了改革的环境;其次,罗湖医改的成功,最重要的还是政府支持,省市区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当时罗湖区的主要领导说“对罗湖医改有求必应,无求也应”,综合这些因素,找不到罗湖医改不成功的地方。

羊城晚报:“让居民少生病,那要你的医院干什么”,有人这样质疑过你吗?

孙喜琢:一开始肯定有,所以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观念。当时我们开展了全科转岗培训,我自己也到东门社康中心出了半年门诊。我以前在医院,是以专家的身份,面对的都是转诊来的危重病人,他们对我最大的需求就是治疗疾病;可到社康中心坐诊,我面对的是老百姓各种各样的需求,只有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利于居民的决策。

羊城晚报:专家资源下基层,实现起来难吗?

孙喜琢:以往专家下基层,几乎都是被医院派下去的,现在是主动要求下去。理念转变了,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大专家现在都特别喜欢去社康。

羊城晚报:现在罗湖医院集团的实力越来越强了,甚至还有外籍医生,是怎么做到的?

孙喜琢:2015年底,罗湖医院集团开出30万元年薪,面向全国招聘全科医生,招聘来的全科医生绩效奖金不比三甲专科医生低,甚至更高。而且他们还有各种培训和晋升机会。如今我们还有外籍医生,开的薪酬高,要的就是他们从国外带回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1786277

周巍 摄

精彩语录

●罗湖医改的目的不是做大医院,而是做实做强社康,通过区级医院差异化发展,社康中心兜牢网底,将健康守护关口前移,最终实现居民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少负担。

●应该把更多的医疗资源投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放到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真正地将“以疾病为核心”变为“以预防为核心”。

数据看变化

启动医改两年多来,罗湖区每万人全科医生数已经达到3.02人。罗湖医院集团2017年上半年门急诊量达到210.7万人次,其中社康中心门急诊量达到了89.75万人次,同比增长53.68%。2017年上半年,罗湖医院集团C型、D型病例(危急重症)7787例,比2016年上半年增长29.7%;三四级手术3399例,增长18.85%。(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总策划:刘海陵总指挥:林海利 孙爱群

统筹执行:林洁

来源|羊城晚报

责编|陈慰

1786277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