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嫩小萌宝为何变成“小黄人”?

回复 星标
更多
粉嫩小萌宝为何变成“小黄人”?
»

导语

为推进“健康福建2030”建设,广泛传播科学健康科普知识,福建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福建卫生报社等联合开展福建省首届“健康福建”杯暨第二届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科普征文比赛。本次大赛收到近200篇科普文章,现挑选部分适合健康界社区平台的优秀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前些日子,老张家积极响应国家二胎政策,添了个宝贝孙子,全家人欢天喜地,说话做事嘴角都带着笑意。可这才两三天,气氛就不对了,一个个愁眉紧锁的。

原来啊,这宝贝孙子因为黄疸住进了新生儿科无陪护病房,大家心里担心,一言不合就起了矛盾。生后第二天,医生查房就说宝宝皮肤黄,建议抽血检查。奶奶一听,赶紧拦着,“这么小的孩子,你们就要抽他的血,好狠心啊!谁家的孩子不黄?养几天就好了!”生后第三天,宝宝皮肤更黄了,这下子妈妈有点儿慌了,拿起手机查了半天,“不好!这黄疸不能忽视,网上说胆红素脑病会导致运动障碍、听力丧失、眼球运动障碍等永久性损害!那孩子的一生不就毁了吗?”奶奶可不信,“瞎说什么!你看我这宝贝孙子眼睛溜溜地转,可机灵了呢,坚决不能抽血。”这一说,妈妈才发现宝宝的眼睛也是黄的,越发地紧张了。全家人争论半天,宝宝送进了新生儿室,大家也都愁眉不展的了。

说起这“小黄人”,还真不少见。这粉嫩嫩的小宝宝为什么会变成“小黄人”呢?新生儿毛细血管丰富,当血清胆红素超过5mg/dl就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黄疸的原因要么就是胆红素生成过多,要么就是胆红素排出受阻。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数量多,分解以后就变成了胆红素。胆红素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后,被运到肝脏进行代谢。肠道胆红素通过细菌的作用以后,一部分通过粪便排出,一部分转化以后被吸收到肝脏在行处理。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头皮血肿、溶血、感染、饥饿、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等都会导致黄疸加重。

事实上,奶奶说的没错。大部分新生儿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足月儿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一般在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生理性黄疸一般程度比较轻,黄疸上升比较缓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5mg/dl,或每小时血清胆红素<0.5mg/dl),宝宝吃得好,睡得香,反应机灵,不需要特殊处理。

但是妈妈说的也没错,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会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者会给宝宝遗留下智力低下、手足徐动、听觉障碍、抽搐等后遗症。病理性黄疸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出现,如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者足月儿生后2周、早产儿生后4周仍出现黄疸;二是胆红素过高或上升过快,超过生理性范围。可是,家长的医学知识有限,一听说胆红素脑病就紧张,判断不出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听取专业医生的意见绝对胜过自己的连蒙带猜。

说了这么多,老张家总算是把宝宝黄疸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但是现在宝宝住进了新生儿室,不允许家属陪护,他们关心的是宝宝在里面到底做了哪些治疗。其实,宝宝黄疸住院后,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查找黄疸的原因,二是退黄治疗。老张的儿子是B型血,儿媳妇是O型血,需要警惕血型不合引发溶血的可能。同时还要排除感染、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胆管阻塞等诸多因素。光照疗法是目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当血清总胆红素达到光疗水平时,可通过蓝光照射退黄治疗。同时,也可以应用药物减少胆红素的产生,包括诱导肝酶合成(如苯巴比妥),减少肠肝循环(如益生菌),必要时补充白蛋白,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等。如果胆红素水平仍持续升高,则需要换血疗法及时有效地降低胆红素。

所以,新生儿黄疸不容忽视,但也不可怕。需要家长们细心照顾,积极配合医生及时治疗,“小黄人”才能长成白胖胖、粉嫩嫩、健健康康的小萌宝。


作者:王闽莹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插图:来源网络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或引用需征求作者本人同意。

健康界社区欢迎更多医护人员参与健康科普写作,由于平台为公益平台,无经费支持作品稿费,愿意分享健康科普文章的,请直接发帖分享,或发邮件ogzyy@qq.com给我们,谢谢大家的参与!面对占领各个平台的伪健康信息及海量不靠谱的养生信息,我们也该有所行动!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