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别在古今之间做“受气的男人”

回复 星标
更多
中医,别在古今之间做“受气的男人”
.
.
.
.
.
.

作者:何雪峰,本文为作者投稿,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导读
»

如果说传统经典是中医学术之母,那么现代科技就是中医人俊俏、端庄、热情的伴侣,我们应该在传统与科技之间游刃有余,既不忘祖训又与时俱进,而不是那个在其中受夹板气的男人。

科学与中医一定是对立的吗?»

日前一个朋友给我转来老罗的最新节目《你为什么还信中医?》,说实话听完这一通逻辑,只让我想起一个笑话:如来和玉帝争谁大。玉帝:我统领三界天道;如来:你被猴子打过;玉帝:我帐下神仙无数;如来:你被猴子打过;玉帝:我苦历17500劫;如来:你被猴子打过……

作为一个中医和科学的双料粉,我当然不会去纠结”一个大样本双盲对照是不是就能全盘否定中医”这样的问题;而是陷入长久困扰我的一个问题:科学和中医一定是对立的吗?

的确,自从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普及到东方那一天起,关于科学与中医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说来说去其实就两点:甲:中医不科学 乙:科学不一定是真理。就好像两个来自异次元平行空间毫无瓜葛的东西偏偏在炭基智慧生物人类身上产生了交集,双方只能各执一词,却辩无可辩,如果还非辩不可,也只能演化成泼妇骂街。

自打我从一个软件开发者转行到中医行业以来,这样的场景亲历过很多。记得有一次饭局,貌似是一盘木耳山药引发的,一个热衷养生的朋友就说起了白色补肺黑色补肾一说,另一个则开始鄙视毫无科学依据,眼看一场毫无新意的争论就将展开。这种情景我一般是不参与的,辩不清的东西辩来何益?只是另一个朋友当和事佬把我推了出来,说:你以前总给大伙普及科学,现在你改学中医了,你来说道说道吧。形式逼人,我也就被迫想出以下这套说辞来:

“要说清楚这个,还真得从头说起,这个玩意儿一时半会儿说不清,你们要真闲,我就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要达成几个共识,第一、众所周知,我们所处这个世界由物质和物质间的联系构成,其实物质间各种联系方式都可以看作是能量的一种表现方式,也就是世界由物质和能量构成,而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开始把两者合二为一,量子物理理论则揭示出物质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第一个共识,世界是由能量构成的,或者换种容易理解的说法,能量是这个世界的底层架构。这个共识能达成,我们才能继续往下。”

“第二、由上一点推导而知,这个世界的一切展现与变化,背后就是能量的不同运转方式,而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点点发现的各种动能势能电能核能生物能等等,只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运动方式的变化。那么人体也一样,人体的各种状态和表现,归根结底也是能量不同运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人就是一团能量,或者说人体的一切表现其实是看不见的能量决定的,这一点大家能认同吗?”

“第三、虽然科学界大多已经认同物质由能量构成,但是在能量构成物质的原理上,尚无完美答案,而广泛认可的超炫理论及最新的M理论事实上并不符合作为一个科学理论最基本的可证伪和实验法。也就是说按照科学的标准,这个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可的理论,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在日食观测之前那几年里,相对论也是‘不科学’的。希格斯玻色子在被大家普遍认同的几十年里,其实也是‘不科学的’,持续直到2012年。

诚然,科学是严谨的,但他不是宗教裁判所,也不会阻碍人类继续深入认识世界。在能量构成物质的原理上,中国人自古有一套成体系的理论,他们把构成世界的能量运动方式归纳为阴阳两大类,又根据其功能细分为五行五小类,世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展现都不能离开这个基本框架。这套理论虽然一样无法被证伪和实验,但是也不妨碍他在几千来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最有效工具。所以,当全世界科学家都在冥想和思维实验中去发现能量构成物质的规律时,被应用了几千年的阴阳五行理论,可以说是能量构成物质的最早理论,他所缺的,不过是现代科学体系的表诉方式。我们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因为这是古人留下来的就给这个理论下一个‘不科学’的定论,这一点大家应该也能接受吧?”

“如果以上三点大家能勉强接受的话,那么相信你可以平心静气的来听听,中医这个利用阴阳五行理论对能量和物质的认识,通过调整内在能量而达到调整人体外在表现的医疗技术,到底是如何看我们人体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由一种叫做‘精’能量和一种叫做‘神’能量,沟通调动自然界的其他能量,形成一种叫做‘气’的能量而构成的,也就是人体的一切表现都源于气,而气源于精和神。

气有五种基本运动方式,称为五行,五行虽然被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但这仅仅是个名字,五行不是五种东西,而是气的五种运动方式,也可以说是五种行为,所以叫五行。这五种运动方式,通过一个复杂的相互运动而达到一种平衡,人体就因此而生,中医把这种运动方式叫做一气周流。事实上在阴阳五行理论中,不光人体,整个世界都这五种基本运动方式构成的。

因此外应五气,内应五脏,五种运动方式内外平衡而构成人体的最底层架构。人体五脏就是五种运动方式的代表,注意,是代表,是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中医说的肝心脾肺肾,是构成人体的五种基本能量运动方式,也可以说是五种功能,而不是解剖学上的五种器官,这个大家一定要分清。

这个系统太复杂,恐怕三年我也给大家讲不完。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有了‘肺’这种功能,所以才有了肺这个器官。而中医治病,治的是背后的功能,治的是能量的运动方式而不是那个成型的器官,这就是所谓的通过调整内在能量而达到调整人体外在表现。按照这个体系的定义,肺的运动方式是“宣发和肃降”,而肾则是“收藏”。那么今天最主要的问题来了,为什么白色补肺黑色补肾?”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颜色是怎么来的?提起这个问题,相信一般人都会一楞神。事实上我们的中学课本都学过,颜色是自然界的七色光被物体吸收和反射后的光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神经刺激。那么白色怎么来的?当七色光全部被反射时,我们看到物体就呈白色,当七色光全部被吸收时,我们看到物体就呈黑色。显然,构成白色物质的能量运动,是以发散为主的,与肺的部分运动方式相同,而构成黑色物质能力运动是以收藏为主的,与肾的运动方式相同。那么只要这个物质是可以被人体分解吸收的,物质背后的能量就会归入人体一气周流,发散运动的能量自然归于人体的发散系统—肺;收藏运动的能量自然归于人体的收藏系统—肾。这就是白色补肺黑色补肾的科学依据,不知道大家是否能认可?事实上,中药治病也是这个依据,用的不是化学分析出的成分和分子式,而是每一味药背后的能量运动方式。”

说实话,我这一通看似严谨缜密的逻辑其实也是漏洞百出的,不过至少因此避免了一次无谓的争执,也算是一种中医与科学对话的有益尝试吧。我经常想,科学界为什么不能用中医的思维去尝试理解中医中的科学?中医界为什么不能以科学界认可的形式来描述中医?霍金在他的新书《大设计》第一页宣称“哲学已死”,因为“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

事实上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有能力理解和解释中医了。可惜大多数人意识里的科学,还停留在中学课本上,所以才会有中医“不科学”一说。而中医从业者们,也是时候看看《黄帝内经》之外的世界了,脑神经电波已经可以被电脑解码20-30%,南非世界杯上得以支持一个瘫痪少年用大脑控制机器骨骼开出跨时代的一球;纳米级可编程尘埃机器人可以也已经可以游走在人体任何地方做事了;更别说简单生物可降解电池及相应各种辅助性可植入人体设备。也许再过几十年,人类就进入了不死的原点呢?

中医必须要绝缘现代科技吗?回想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把脉验孕事件,还真有中医跑出去捍卫。其实有必要吗?一个朋友举了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来说这件事,就好像一个瘸子有一天学会了开车,于是跑去跟一个长跑冠军说:敢跟我比谁快吗?你说这个长跑冠军有必要去比吗?谁规定中医不能用科技手段?谁规定中医必须依靠望闻问切?科技发展的便利,就应该人人受益行行受益。中医的核心是思想而不是方法,只要是用中医思维,用抗生素也是中医,离开了中医最根本的人体能量思维,打个喷嚏就桂枝汤,咳嗽两声就麻黄汤,那就是西医。

不光中药材,任何食物都有其背后的能量运动方式,古人是靠感知,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靠科学分析呢?西药是人造的,但他一样有背后的能量运动方式,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一样可以组方治病呢?阴阳五行理论,不可以建立一套数学模型吗?方证对应的研究,不能建立一个如麦克斯韦方程般完美的公式吗?科学界目前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陷入困境,而这不正是中医理论的长项吗?时代发展了,中医还守着过去,其实已经偏离了时间的轨道,不能守中了,不守中还能叫中医吗?只能说是用中药来治病的医生了吧。所以我觉得中医一方面要回归经典不忘祖训而严守中医之道;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吸纳现代科技的成果来完善中医之术。

作为一个中医与科学的双料粉丝,一个民间中医网和果壳网的资深潜水员,那感觉就好像一个夹在媳妇和老妈之间的男人。所以借个契机出来唠叨几句,我知道我的理论漏洞很多,我的科学知识很肤浅,更是全无中医根基,所以请科学界的朋友忍受我对科学那些浅薄的认识,也请中医界的朋友无视我讲中医的那些明显的错误。我只希望能通过我的真心和这些略显可笑的想法,可以触动一些科学界的朋友静下心来看看中医,也让中医朋友们抬头主动去学学科学。因为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学和中医最终必定会从对立走向融合;中医的思维方式可以为科学研究注入巨大营养,科学技术也终将辅助中医走向辉煌。

2016-02-20 17:26:25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