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晨]-我们能自行判断药物疗效么?

回复 星标
更多
[李清晨]-我们能自行判断药物疗效么?»

文/李清晨

在网络时代,每当一个假药被揭穿,其揭批文章后面都少不了该药的铁杆“粉丝”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力挺该药的疗效,言之凿凿“憨态可掬”,不免让不知内情的读者如坠五里云雾,可这些人真的有能力判别某种药物的疗效么?

非也。如果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判定某种药物是否有效,那还要药物监察部门干什么呢?事实上,非但作为消费者的普通患者没有这个能力,就连主导这种消费的临床医生也不行。当我们回顾医药发展史时,会发现好多被当时的医生认可的药物,后来都被严格的科学试验给否定了,这又是为什么?

首先,无论是某个病人或者是某个医生,其个人的经验都是有明显局限性的,隔壁吴老二吃了公鸡下的蛋偏瘫的情况有所缓解,而吴老三吃了这种鸡蛋就不一定也有这种效果了,把个人经验不加检验地推广应用,疗效不佳倒还在其次,一旦引发广泛的不良反应罪过可就大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祖传秘方江湖神药都具备这个特征,即拒绝主流医学的检验,仅凭病患的口耳相传。可究竟这些药物是否有效是否安全就很难讲了。

那么,为什么这些实际上并无疗效的神药会令不少人感受到“疗效”呢?这涉及两方面的因素,其一,不少疾病本身呈自限性经过,即此类疾病有不治而愈的可能,而这个自愈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如果恰好在这段时间里服用了某种药物,服药者就很可能把疾病的自愈归功于某药的神奇;其二,不少疾病其发病机制与精神理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即使对这类病人使用并无实际疗效的安慰剂,其“疗效”亦可达10-30%,某些得到病人高度信赖的医生,使用安慰剂甚至能达到50-80%的疗效——这也部分地解释了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仍会有所谓的名医大师备受推崇。

说到底,服用那些不被主流医学认可的药物是要冒极大风险的,一方面有延误正规治疗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有副作用方面的风险,但主流医学又是如何判定一个药物的疗效呢?

进入循证医学时代的主流医学,最显著不同于传统医学的特点,就是强调证据而不是盲信某个神医或者专家的观点,以药物疗效的判定而言,尤其如此。通常的过程是这样的,一个新药从在离体条件下进行的试管实验,然后进行动物实验、人体试验,完成临床试验的药物如果符合科学标准的要求,被批准认证后即可公开进入销售市场。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们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即药物的疗效是如何观察判定的。

为了屏蔽掉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安慰剂效应,科学家采用了对照组的方法,即在新药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作为对照,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新药临床试验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一个经过细心设计的临床试验方案里,病人被分为几个小组并同时开始接受治疗,每一组的病人应该患有同样的疾病,并且病情的严重程度、发展阶段和身体状况也基本相似,为消除人为的试验误差,除资料分析人员而外,医生和受试的病人均不知道服用的是新药还是是安慰剂。经过这样一番大浪淘沙似的严格检验,大量的试验阶段的药物在进入正式临床使用之前均被淘汰掉了,而真正卓有成效的药物则会脱颖而出,帮助医生治疗病人。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凡是拒绝这个检验过程的,基本均属假药无疑。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专业知识的匮乏使病人不具备对药物的选择能力,与各类消费群体相比,作为药品的直接“消费者”的病人显然处于劣势。通常,患者可能会通过专业医生获取某种药物的信息,但也许中国人获取药物信息的更主要渠道是药品广告,可惜中国虽有明确的法规不允许直接对公众进行处方药的广告宣传,非处方药的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利用国家机关、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或者专家学者、医师、患者的名义和形象做证明……但打开电视广播网络翻开杂志报纸,种种违规的夸大疗效的药物广告还是汹涌而来,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如何甄别真伪呢?我的建议是,统统不信。虽然我们国家的医疗存在种种问题,看广告自行诊断并购买药物似乎是个省事的办法,这跟去医院排长队经过全面检查以后在开药相比,虽省了不少麻烦,却极可能埋下了重大健康隐患,延误了正规治疗悔之晚矣,欲速则不达。

2015-03-10 18:45:51更新过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