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工艺美术类遗产“原汁原味”三议

回复 星标
更多

苑利:工艺美术类遗产“原汁原味”三议

苑利:工艺美术类遗产“原汁原味”三议

第682期非遗时光2018-03-20

326381

苑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民俗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分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民族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

摘要:传统工艺美术类遗产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历史认识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速消亡的今天,保护好这笔遗产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对于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的创造都非常重要。作为社会的一员,传承人的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守旧",他们的工作就是要将这个民族最优秀文化DNA原计原味地保护下来,传承下去,为新文化、新艺术的创造提供更多的参考与食粮。有了这种社会分工的理念,"保护"与"创新"不仅不再矛盾,还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界定"原汁原味"的标准,便是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使用原料这样三条"红线"。

为什么要“原汁原味”传承?

有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创新,改编、再创作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常态。过分强调“原汁原味”,本身就是一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其实,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从总体来说,人类社会肯定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包括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改编、再创作在内的文化创新,都可视为文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这并不等于说作为国家级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随意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随意创新。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的文化事项不同,它是历史的产物,它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历史认识价值。

32638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速消亡的今天,原汁原味地保护好这些饱含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对于我们创造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如果随意改变,我们不仅会失去一面面关照历史的镜子,在创造新文化、新艺术的过程中,我们也将失去原本可以用于借鉴的范本与资源。

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遗产教育的缺失,人们在“为什么一定要原汁原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达成共识,以至于“改编”、“改造”之风时有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这很可能与人们历史观的欠缺有关。

在现实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以“正在进行时”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正因如此,人们从不将它们看成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也就从来没有意识到它们会有什么历史认识价值。但从本质上说,以“正在进行时”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确实与文物一样,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今天才创造出来的,而是历史上创造出来,并以活态的形式传袭至今,因此,它的历史认识价值是无可置疑的。

326381

所不同的是,物质文化遗产——故宫、长城、兵马俑是固态的“文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年画是活态的“文物”。文物不能随意改动,改了就不再具有历史认识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不能随意改动,改了同样不再具有历史认识价值。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文物”,以至于传承人在改,政府在改,专家学者也再改。改的结果又是什么呢?把“真文物”改成了“假文物”,把“真遗产”改成了“伪遗产”。结果是不保护还好,越保护问题越多。

如何理解“原汁原味”传承与锐意创新的关系?

326381

那么,作为传承人究竟应该怎样做?是原汁原味的传承?还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创新?

在许多人看来,如果只强调原汁原味的传承,就意味着社会将不再继续发展,民间美术就会永远停留在某个“原点”而裹足不前;如果刻意强调创新,虽然顾及到了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工艺美术的进步,但它们却会因改变而失去其珍贵的历史认识价值。显然,此时的“保护”与“创新”,就是一对儿矛盾,它们一个向南走,一个向北行,不可能做到兼容。将“保护”与“创新”这两副重担同时放到一个传承人肩上,无论是谁,都难以承担。

326381

但是,如果我们用社会分工的理论,将“保护”与“创新”这对看似矛盾的重任,分解给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来做,将“鱼”与“熊掌”分解给不同的人群来吃,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我认为,一个社会要想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总会将人分为两个大类:一类专门负责保护传统——如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工艺美术类遗产“原汁原味”三议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他们的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守旧”。国家给他们工资,给他们荣誉,目的就是让他们将这个民族最优秀的民族传统——这个民族的文化原汁原味地保护下来,传承下去。他们对传统的坚守越坚决越彻底越好;而另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很多,有时甚至可以占到社会总人口的以上)则专门负责“创新”,他们可以尽可能多地借鉴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产品。有了这样的分工,人们就可以各司其职,你管你的传承”,我管我的“创新。

326381

从此,“传承”与“创新”不但不再矛盾,还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事实已经证明,只有保护好自己的民族传统,我们才有可能为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为创造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提供更多更好的参考;而不断创新反过来又会对保护传统提出更多需求,从而使古老的传统因社会需求的增长而身价倍增,并在创新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现实生活我们会看到,越是勇于创新的国家,就越重视传统;越是重视传统的国家,就越会创新。为什么?因为树的高度是由树根扎入泥土的深度决定的。不从本民族的传统当中汲取营养,你如何创新?你凭什么创新?

“原汁原味”传承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32638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原汁原味”的传承?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传承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判断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否在“原汁原味”的传承,主要取决于以下三大要素:“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以及“所用原料”。这是判断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否原汁原味传承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传承人是否在原汁原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条“底线”。

先来看“表现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影响。拿唐卡来说,要想了解一个唐卡艺人是否秉持了固有传统,首先要看他所画唐卡是否还原汁原味地表现着传统唐卡艺术的表现内容。如果表现内容仍然集中在佛祖菩萨、佛传或佛本生故事、密宗本尊各神、观音度母、护法神与明王、上师高僧与大成就者、藏族历史及历史人物、坛城佛塔,还有其它诸如宇宙日月天体运行图、香巴拉图、须弥山图、生死轮回图等表现内容上,我们都可视之为正宗的唐卡。如果表现对象已经严重改变,变成了世俗人物写真与风景名胜实录,则说明该传承项目在内容上已经出现问题,不再是正宗的“原汁原味”的唐卡艺术了。

326381

再来看“表现形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影响。仍以唐卡为例。看一幅唐卡是否原汁原味地继承了传统,还要看传承人所画唐卡是否仍采用了唐卡原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所绘唐卡是否符合佛经规定的尺寸?是否符合佛经规定的原有比例?是否运用了原有的表现方式?如果在表现形式上已经发生改变,则说明该项目的传承至少在形式上已经出现问题,需要及时改正。

最后看“所用原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影响。仍以唐卡为例。一幅“原汁原味的唐卡,至少在所用原料上必须是传统的矿物质颜料——如金粉、银粉、朱砂、雄黄、石青、石绿等等。这些传统的矿物质颜料色彩柔和,立体感强,且持久性强。通常上千年都不会褪色。如果使用原料出现变化,用广告色、油画色取代了传统的矿物质颜料,我们就很难将它称之为是一幅正宗的唐卡作品了。

326381

总之,在这里我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我们所说的“原汁原味”,画出了这样三条“底线”——“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使用原料”。只要传承人没有逾越这三条“底线”(无论他在什么方面有什么改变),都算是“原汁原味”,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相反,如果他放弃传统,所画唐卡在表现内容上已经不再是佛祖而是俗人,在表现形式上已经不再是沿袭原有的比例而是任意夸张,在使用原料上不再是原有矿物质颜料而是广告色、油画色,我们则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作品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唐卡艺术,这样的艺人也因为没有将祖上传承下来的传统唐卡绘制技艺原汁原味传承下来,而自动放弃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格。

我们这样要求传承人,是想告诉他们必须清楚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什么?作为传承人,你是否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一个民族委托给你的重任?至于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自己想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我想那完全是个人的自由,任何人都无权干预。只是你有义务告诉世人,这不是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自己新近研发的新型画法与技术。

——————————————————————

————————————————

文章来源:

苑利:工艺美术类遗产“原汁原味”三议  https://mp.weixin.qq.com/s/76wAcWpwni1FZwKdBG9wlQ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326381

(资料照片:苑利非遗学)

(原创视频:非遗路上,坚持初心)

(原创视频:《刹住“非遗”改编热》)

(原创视频:《保护遗产要建立“成对”理念》)

(原创视频:《文人的担当》)

(原创视频:《为苑老师点赞》)

2021.5.18,苑利老师,说:今年的第五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报名依然火爆,昨天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就已经有20多位大学老师报名了,这次的讲座和去年的讲座有很大的不同,估计40%到50%都是全新的东西,会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昨天,一天报名50多人。

*********************************************************************

第五届“中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预通知(点击左边这个绿色的标题,即可打开文章的链接,查看具体内容)

326381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