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经典】胸有千般菊·剪下出奇花——“菊痴”张永寿的剪纸艺术

回复 星标
更多

【剪纸经典】胸有千般菊·剪下出奇花——“菊痴”张永寿的剪纸艺术

325486

325486

张永寿

﹍﹍﹍﹍﹍﹍﹍﹍﹍﹍﹍﹍﹍﹍﹍﹍﹍﹍

▍张永寿/ Zhang Yong-Shou

张永寿(1907-1989),江苏扬州人,生于剪纸世家。10岁随父学习剪纸,12岁以剪纸为生,奔走于镇江、南京、上海及苏北、皖南一带。20岁回扬州,设摊卖艺。1951年加入扬州市文联,从事专业剪纸工作。张永寿从事剪纸60余年,创作了数千幅精巧绝伦的剪纸作品,以剪菊花为胜。被誉为工艺美术家,名闻大江南北。当代文豪郭沫若先生对张永寿剪纸给予了高度评价,题诗云:“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

325486

《梅》系列之一 / 张永寿

剪纸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它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广泛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千百年来,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殊异的艺术风格,适应各个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美化着人民大众的生活。

325486

《梅》系列之二 / 张永寿
当代文豪郭沫若非常喜爱这种民间艺术,曾经热情洋溢地写下了这样的赞诗:“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

325486

《梅》系列之三 / 张永寿
著名老艺人、工艺美术家张永寿,是我国当代剪纸艺术的优秀代表之一。他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一个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剪纸之家的第五代传人。他从十二岁开始随父学艺,家学渊源,天资聪颖,青年时即在艺坛崭露头角。他和他的父亲张金盛都是排行第三,先后以“老张三麻子”和“小张三麻子”的艺名享誉大江南北。而张永寿的技艺超越前人,许多国外人士敬慕他的艺术,以得到他的剪纸为荣,乃至名闻中外。

325486

《梅》系列之四 / 张永寿
六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使张永寿养成了敏锐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他剪下的每支花朵、每只虫蝶、每幅图案,都显示出勃勃生机,唤来盎然春意。然而,在四十四岁以前的三十多年卖艺生涯中,他浪迹江湖,难以温饱,空有一手绝技,备尝人间辛酸。

325486

《梅》系列之五 / 张永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他迈进了艺术的春天。他满怀对新生活的热爱,焕发精神,深入生活,以顽强的意志,辛勤的劳动,三十多年来创作了数千幅剪纸,用卓越的艺术成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受到广大人民和爱好者的赞赏和欢迎,为国家贡献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325486

《梅》系列之六 / 张永寿
一九五四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永寿剪纸集》,使他五十年代初期及以前的一些作品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

325486

《梅》系列之七 / 张永寿

一九五八年,郭沫若写了《百花齐放》诗集,张永寿捧读吟哦,为郭老诗中的意境所深深感染,决心为诗集配剪纸。他细细品味郭老的诗句,一幅一幅深入构思,抓住各种花卉的特征,捕捉最能体现诗意的微妙形象,竟半年之功,配齐了一百零一幅剪纸。郭老对张永寿的剪纸给予了高度评价,亲笔题诗相赠,诗云:“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不久,《百花齐放剪纸集》出版,郭老题给张永寿的这首诗就影印在书的扉页上。这部由伟大诗人和剪纸艺术家水乳交融的佳作,是美的创造,美的结合,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梅》系列之八 / 张永寿

《百菊图》是张永寿多年剪菊的艺术结晶。他年轻时就酷爱菊花,在家里栽培过许多名种,晴雨晨昏,花开花落,他与菊花同欢乐共烦恼,一点微妙的变化,一个偶然的象征,都能唤起他心头的敏感。他还四出访菊,每见一个佳品,便观赏再三,流连忘返。因此,人们便称他为“菊痴”。单他亲眼看过的菊花就有四百多种。

325486

《西施浣纱》/ 张永寿
正因为“胸有千般菊”,才使他“剪下出奇花”。他的剪菊,源于现实而绝不抄袭自然,妙在夸张而又非凭空臆想。多年的艺术实践和其他艺术形式中得到的启示,使他为自己的创作总结出一套经验:写实、变化、概括、夸张。写实,求其真;变化,求其美;概括,求其活;夸张,求其神。

325486

《玉冠》/ 张永寿
剪一朵菊花,花瓣子的厚薄,叶子的大小,生长的部位,都要符合实际;而花形的正反偏侧却各不雷同,俯仰伸曲又因时而异,清早的菊花如晨曦含露,黄昏的菊花似晚霞迎风。一朵真菊花常常花瓣繁多,而一朵剪纸菊往往寥寥数瓣,现实中找不到,但一看就知道,这就是从“形”中求“神”的妙用。

325486

《珍珠球》/ 张永寿

蔚为大观的《百菊图》,无一不美,无一不神,但其美、其神又因花形而异:“浣纱”就表现其“飘”,“柳线”就强调其“奇”,“万卷书”就突出其“卷”。真是巧夺神工,横生妙趣。

325486

《紫松叶》/ 张永寿
张永寿之所以有很深的艺术造诣,是与他苦练基本功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分不开的。“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位老艺人也确有一股“傲霜”的劲头。越是天冷越要剪,剪刀就更听他使唤。有时,他剪细线交叉之处,连呼吸都严格控制,每到煞剪,就屏住气,等交叉线剪完才深深呼吸一下,使作品得以“贯气”,收线条连贯、气势如虹之效。他的艺术魅力,更源于对事物的潜察默记。

325486

《万卷书》/ 张永寿

《百菊图》的创作,使他度过了许多难眠之夜。有时,夜深人静,他还坐在灯前,把花盆托在手里,用灯光把花的影子从不同的角度照在墙壁上,认真地“选形”、“取势”,往往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形象,开剪施艺,使一叠白纸在很短时间内就像神话般地幻化成一枝枝活鲜鲜的菊花。

325486

《孔雀开屏》/ 张永寿
他这种“善于观察,取其特征”的本领,正是从苦练中得来的。每幅菊花的创作,都有过深入的构思,常常经过反复的选形、取势,因而在剪菊时,就能“闭目如在眼前,出手如在剪下”。他剪的每幅菊花,都形成每一个美丽的画面。

325486

《芙蓉面》/ 张永寿
《百菊图》一共一百零一幅,从整体来看,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皇皇画卷,千姿百态,斗艳争妍。从每一幅来看,在统一和谐的韵律中,又各自有着章法上的变化。那“麒麟角”顿角峥嵘,昂扬可喜;“醉红妆”如美人酒后,不胜娇羞;“芙蓉面”似出水英蕖,分外妩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百菊”,花枝招展,笑靥迎人。

325486

《麒麟角》/ 张永寿

张老艺人的剪纸,线条流利婉转,剪法生动活泼,有一套独特的要领。比如剪飞鸟要从翅膀剪起,剪游鱼要从头部剪起,剪老虎要从后脚趾剪起,而剪花卉,则更重视线条的掌握,要达到“圆如秋月方如砖,缺如锯齿线如须”。剪口要求整齐、光洁、均匀。

325486

《醉红粧》/ 张永寿
《百菊图》剪纸,充分运用了这些技巧,每一幅构图,总要做到疏密相间,繁中有简,虚实相生,静中有动。正是这些高度技巧的发挥,我们看“百菊”,才会有栩栩如生、楚楚动人之感。

325486

《罗汉须》/ 张永寿

像“罗汉须”,初开时是直瓣,盛放时就起卷,形成螺蛳圈,剪这种菊,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着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特殊、风味别具的菊花。

325486

《鹭鸶羽》/ 张永寿
而“鹭鸶羽”,花开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处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线条的粗细大小,要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325486

《旭日东升》/ 张永寿
“百菊”有百名,观其形,定其名,要富有意境,就大有推敲。“旭日东升”,花肥叶状,欣欣向阳,素有“剪王”之称;

325486

《晚霞千里》/ 张永寿
“晚霞千里”,金黄灿亮,鲜艳异常,夺得“美菊”之誉;

325486

《紫燕双飞》/ 张永寿
那"双飞紫燕”,似翩翩起舞,给人以“双双燕子报春来”的遐思。这“百菊”百名,真是匠心独运,发人深思。谁能想到,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叠普普通通的白纸,竟能产生这样多的学问,给人以这样丰富的艺术享受,怎么能够不令我们惊叹老艺人的智慧才华!

325486

《兰》系列之一 / 张永寿

在《百菊图》问世的第二年,《百蝶恋花图》剪纸集脱颖而出,这使张永寿在艺术征途中又攀上了一座峰峦。百花迎百蝶,百蝶恋百花,大自然的恩赐,在老艺人美好的心灵中吹拂着春风,无涯的乐趣,深邃的意境,在老艺人的神剪下纵情流露。

325486

《兰》系列之二 / 张永寿
他剪下的蝴蝶,百般姿态,百样风光,飞舞花前,翩跹自得;他剪下的花枝,娇颜秀色,如浴如惊,羞情迎蝶,吐露芬芳。这一幅幅花蝶相恋的剪纸,直欲令蝴蝶有情,花能解语,这情这语,正是老艺人胸中的实感真情,通过艺术的语言在剪下再现。真情的作品,会在观者的感情世界中引起共鸣。难怪《百蝶恋花图》剪纸同样得到中外广大爱好者的青睐,叹为剪纸艺术中的观止之作。

325486

《兰》系列之三 / 张永寿

剪纸艺术家张永寿,在创作上开拓了一代新风。他的剪纸玲珑剔透,清新秀丽,具有我国剪纸“南方之秀”的艺术风格。历史悠久的扬州剪纸,能突破以往作为刺绣底样及民间喜庆点缀的局限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欣赏艺术,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不断做出贡献,是同张永寿创造性的劳动分不开的。

325486

《兰》系列之四 / 张永寿

一九八三年六月,我国著名作家鲍昌来到扬州,专诚至张家看望张永寿老艺人,晤谈良久,相见恨晚,亲笔写诗一首寄赠张老艺人,诗云:

雨折霜摧何所妨?

寒英吐艳傲秋光。

张翁运剪成神艺,

纸上常存晚节香。

325486

《竹》系列之一 / 张永寿

325486

《竹》系列之二 / 张永寿

325486

《竹》系列之三 / 张永寿

325486

《竹》系列之四 / 张永寿

END

【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zhonghuajianzhi@qq.com

联系人:《中华剪纸》编辑部

联系电话:17701266059

325486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剪会公众号

325486

老参会委员续费程序

325486

新参会委员注册程序

推荐中剪会

供稿熊崇荣

编辑武嘉伊

设计陈璐瑶

校对许   君

技术焦禹铭

审稿张   琳

审定王来阳

▼ 欢迎加入中剪会▼

325486

325486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谨贺新年谨贺新年谨贺新年谨贺新年谨贺新谨贺新谨贺新年谨贺新年谨贺新年谨贺新年谨贺新谨贺新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