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颅脑篇

回复 星标
更多
337081381<337081381> 2022-12-11 23:34 四川 成都 只看该作者

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颅脑篇


腹部医学影像论坛整理

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

根据 MRI成像原理, MRI各序列成像参数具有一定特征, 根据 MRI机型及各参数间的关系适当调整, 变动范围应在同类序列的图像对比特征内[4-8]。一般情况下, T2WI 序列: TR>2 000 ms, TE 80~130ms; SE 或 FSE T1WI 序列: TR 300~800 ms, TE<30ms; 质子密度加权序列: TR>20 000 ms, TE<30 ms;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 T2WI (颅脑适用): TR8000~10 000 ms,TE 80~130 ms, TI 2 000~3 000 ms; FLAIR T1WI(颅脑适用): TI 600~900 ms, TR 为 TI 的 2.5~3.0倍, TE<30 ms。增强二维扫描序列一般要求与平扫二维序列的层面位置、 层厚和层间隔均一致[1,8-9]。


颅脑

(一) 颅脑常规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以轴面为主, 矢状面或冠状面为辅 。

平 扫 序 列 包 括 :

(1)轴 面 T2WI、T1WI、FLAIR-T2WI序列, T1WI有异常高信号时, 加扫脂肪抑制 (fat suppression, fs) -T1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前-后联合连线(AC-PC线)。扫描范围覆盖枕骨大孔至颅顶。

(2)矢状面和冠状面 T2WI、 T1WI序列,矢状面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 冠状面垂直于大 脑 矢 状 裂 并 平 行 于 脑 干 。

(3)功 能 MR 成 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 、 MR 波 谱 分 析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等根据病变选择性使用[10-12]。急性脑卒中患者必须扫描 DWI序列[13-14]。

增强扫描序列: 采用轴面、 冠状面和矢状面T1WI序列, 当病变紧邻颅底或颅盖骨时, 增强后应加扫脂肪抑制T1WI。

4. 技术参数: 层厚 5~6 mm, 层间隔≤层厚×20%, FOV(200~240)mm×(200~240)mm, 矩阵≥256×192。TR、 TE、 TI 等与序列特征相对应。增强钆对比剂一般采用手推静脉注射, 常规剂量为0.1 mmol/kg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图像要求:

(1) 全脑两侧结构尽量对称显示;

(2) 无明显运动伪影;

(3) 覆盖全脑。


(二) 鞍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以矢状面及冠状面为主, 轴面为辅。

平扫序列包括:

(1)矢状面 T1WI 序列, 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

(2)冠状面 T2WI、 T1WI, 不加脂肪抑制。在矢状面上定位, 扫描平面垂直于鞍底, 范围包含鞍区和(或)病灶区域。

增强扫描序列:

(1) 非垂体微腺瘤的鞍区病变: 可行常规增强扫描, 选用冠状面、 矢状面 fs-T1WI 序列, 辅以轴面扫描。

(2)垂体微腺瘤: 行动态增强扫描[15], 常选冠状面,不加脂肪抑制,时间分辨率 10~30 s/期或更短(根据设备性能条件设置, 应保证图像分辨率满足诊断需要), 时相>6期, 总扫描时间>2 min。动态增强扫描后行矢状面及冠状面常规增强扫描, 加或不加脂肪抑制均可。

4.技术参数: 基本原则为薄层、 小 FOV、 高分辨率扫描。层厚 2.0~3.0 mm, 层间隔≤层厚×10%,FOV(180~200)mm×(180~200)mm, 矩阵≥256×224。对比剂使用: 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非垂体微腺瘤病变采用常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 (0.10 mmol/kg)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垂体微腺瘤以 2~3 ml/s 流率注射半剂量 (0.05 mmol/kg)。

5.图像要求:

(1) 清晰显示蝶鞍、 垂体、 垂体柄、视交叉、 下丘脑、 海绵窦、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主干等结构, 矢状面及冠状面最大化显示垂体柄长度;

(2) 无明显运动伪影, 磁敏感伪影不影响鞍区影像诊断。


(三) 颞叶与海马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 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包括:

(1)轴面三维T2WI或 FLAIR T2WI, 扫描基线平行于 AC-PC线; 斜轴面 T2WI、 T1WI、 FLAIR T2WI, 扫描基线平行于海马前后长轴线。

(2)矢状面 T2WI: 双侧分开定位, 平行海马走行。

(3)斜冠状面二维、 三维 T1WI 或FLAIR T2WI, T1WI 推荐使用具有反转恢复预脉冲的序列以增加灰白质对比, 扫描基线垂直于海马前后长轴线。增强扫描序列: 轴面、 斜轴面、 矢状面和斜冠状面T1WI。

4. 技术参数: 基本原则为薄层、 高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 3~5 mm, 层间隔≤层厚×10%,三 维 序 列 层 厚 ≤2 mm,FOV(200~240) mm ×(200~240)mm, 矩阵≥256×224。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及海马等结构清晰显示, 海马边缘清晰锐利, 可以满足体积测量要求, 两侧结构尽量对称显示;

(2)无明显运动伪影, 脑脊液搏动伪影不影响颞叶及海马的观察。


(四) 脑桥小脑角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包括:

(1) 轴面二维薄层 T2WI、 T1WI、 FLAIR T2WI或三维 T2WI水成像、 三维 T1WI 序列, 显示颅神经的三维亮水序列还可采用三维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 AC-PC线, 扫描范围覆盖脑桥上界至延髓枕大孔水平。

(2)冠状面 T1WI、 T2WI序列, 扫描基线平行于脑干。

(3)矢状面 T2WI、 T1WI序列, 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

增强扫描序列: 轴面、 冠状面及矢状面 T1WI 序列, 必要时加扫三维时间飞跃(time of flight, TOF)序列或三维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 T1WI高分辨序列扫描。

4.技术参数: 以薄层、 高分辨率扫描为基本原则。二维序列层厚 2.0~3.0 mm, 层间隔≤层厚×10%, 三维序列层厚 0.3~1.0 mm, 无间隔扫描,FOV(200~240)mm× (200~240)mm, 采用层面内插技术提高空间分辨率。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 脑干、 延髓、 部分脑神经 (如三叉神经、 面听神经颅内段)、 细小血管等结构清晰显示;

(2) 无明显运动伪影, 磁敏感伪影及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

(3)需要观察颅内脑神经与血管关系的患者, 需提供三维 T1WI、 三维 T2WI 水成像 、三 维 TOF 序 列 的 后 处 理 [ 多 平 面 重 组(multi-plane reformation, MPR)、 曲面重组]图像, 多角度显示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4)后处理图像应清晰显示靶神经与血管的比邻关系[16-18]。


(五)颅内动脉三维-TOF-MRA 的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轴面三维 TOF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扫描范围以 Willis 环为中心, 上至胼胝体顶,下至枕大孔, 或包含靶血管区域。扫描基线与多数颅内动脉走行成角。

4. 技术参数: TR、 TE 均选最短, 反转角 9°~25°, 矩阵≥320×256, FOV(200~240)mm×(200~240)mm, 层厚 0.8~1.5 mm, 无间距扫描, 三维块3~4 个重叠 20%~30%衔接扫描。预饱和带设置在扫描区域上方(颅顶)。选用流动补偿、 磁化传递、 脂肪抑制和层面内插技术。

5.图像要求:

(1)显示颅内大脑前、 中、 后动脉血管及 Willis 环血管;

(2)三维动脉最大强度投影MIP血管图清晰。


(六)颅内静脉二维-TOF-MRA 的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二维 TOF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可选择斜矢状面扫描, 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与颅脑正中矢状面呈 10°~20°夹角, 使大部分静脉血管走行与成像层面成角, 从而产生流入增强效应, 扫描范围包含两侧乙状窦外缘。也可选择冠状面扫描。

4. 技术参数: TR、 TE 均选最短, 反转角 50°~70°, 矩阵≥320×224, FOV(200~240)mm×(200~240)mm, 层厚 1.0~2.0 mm, 无间距扫描。预饱和带设置在扫描区域下方 (颌颈部)。选用流动补偿、磁化传递、 脂肪抑制技术。

5.图像要求:

(1) 显示矢状窦及其引流静脉、 乙状窦、 横窦、 直窦等静脉血管;

(2)三维静脉 MIP血管图清晰。


(七)颅 内 血 管 三 维 相 位 对 比 法(phase contrasted, PC) MRA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 方位及序列: 轴面、 矢状面、 冠状面三维 PC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范围包含全脑或ROI。

4.技术参数: TR、 TE均选最短, 反转角选最小,矩阵≥320×192, FOV(200~240)mm×(200~240)mm, 层厚 1.2 mm, 无间距扫描。流速编码值 5~70cm/s(比目标血管最大流速高出 20%)。应用流动补偿、 脂肪抑制技术, 并行采集技术及层面内插技

术作为可选辅助技术项。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矢状窦及其引流静脉、 乙状窦、 横窦等静脉血管及颅内动脉血管 (取决于流速编码值)像;

(2) 三维MIP血管图清晰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