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沉默杀手”的独白

回复 已回复1 星标
更多
«丙肝--“沉默杀手”的独白»
导语

为推动福建省健康教育和健康科学普及工作,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引导树立健康观念,养成良好健康行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实现健康中国梦。2014年7-9月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福建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联合开展“福建省首届健康科普创作大赛”,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并调动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健康科普写作热情,营造全省健康科普文章写作氛围。活动期间,共收到参赛文章371篇,现挑选部分适合健康界社区平台的优秀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王阿姨以前是南京一个小单位的头头。1993年王阿姨因为胆结石住进了医院准备手术,在手术后的检查中得知自己得了丙肝。由于当时并未感觉到丙肝带来的严重不适,王阿姨在出院后并未对丙肝进行治疗。但渐渐的,王阿姨感觉到身体越来越差。脸蜡黄蜡黄的,走路感觉像是踩在棉花上,轻飘飘的全身乏力。在家人的劝说下,1994年,王阿姨开始进行丙肝治疗。但在当时,根本没什么有效的治疗丙肝的方法,只能多吃一些保肝、护肝的中药,然而坚持保肝治疗十年,期间尝试无数偏方的她,不仅病情没有得到好转,身体反而越来越虚弱,连下班回家的力气都没有,每天回家前都要在单位睡上一会,攒点力气。周围的同事看到王阿姨的样子,都在背后议论;跟我说话时,都站得老远;去食堂吃饭也不叫我一起了。同事的刻意疏远让王阿姨十分难过,再加上病情恶化,最终王阿姨无法继续工作,只得提前办理病退,回家休养。退休在家的王阿姨心情也随之日渐低沉,原本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因为担心会传染给家人,连自己的亲人、儿女也很少来往了。每每想到丙肝可能转为肝癌,王阿姨的思想压力就更大了,整日里愁眉苦脸,变得孤立、自闭、郁郁寡欢。

哈喽,大家好,我是丙肝,正是给王阿姨带去无尽困扰的罪魁祸首。我的学名:丙型病毒性肝炎,英文名(viral hepatitis typeC,HC简称丙型肝炎),大家可以叫我HCV。我来自于一个传染病大家族——肝炎,共有五兄弟,排行老三。相对于大名鼎鼎的二哥“乙肝”,我相对低调多了,许多人类对我知之甚少。直至1989年,由Michaael Houghton领导的研究组首次克隆、鉴定丙肝病毒基因序列,才真正揭开了我的神秘面纱。如果因为我名声不显,就小瞧我的威力的话,可就大错特错了哦!想对我有个清晰地认识,且听我娓娓道来吧。

1我的出身

丙型肝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呈球形,有包膜,含单链RNA基因组。丙肝病毒主要在肝细胞中复制,当病毒复制时,肝细胞会受损,部分会死亡,并诱发炎症反应,之后肝脏进行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疤痕,医学上称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病毒存在于感染者肝细胞,血清中白细胞和血浆内,感染者血浆内病毒量比乙型肝炎感染者低。丙型肝炎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虽然不强,但由于其存在环境的特殊性,污染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及血液制品极易造成病毒扩散传播。丙型肝炎病毒目前被分为七个基因型,我国丙型肝炎感染以Ⅱ型为主,也存在Ⅲ型和混合型,病毒基因变异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2我的为人

HCV有和其他病毒一样的“秉性”,但也很有“个性”。和其他病毒一样,丙肝病毒会发生变异。但HCV的变异尽显“狡兔三窟”的本色!我可通过一些特殊的机制,把自己重要的基因隐藏起来,并保持其相对稳定;而把不太重要的、免疫选择和进化的基因放在容易发生变异的位置,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不停地变换着花样,使病毒能很快适应环境和逃避人体免疫系统对它的清除。和其他病毒一样,丙肝病毒不能自己合成蛋白,所以我感染人体后常“借用”人体细胞的蛋白合成机制来合成病毒的蛋白。但HCV做事心狠手辣!我不但利用人体细胞的蛋白合成机制,还在细胞内进行破坏活动。当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时,常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或干扰肝细胞蛋白合成,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这样一来,它不但像乙肝病毒那样通过人体免疫系统造成肝细胞坏死,而更主要是对肝细胞的直接破坏作用引起肝炎。因此,约有50%以上的丙肝病毒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20%发展成肝硬化、12%发展成肝癌。

3我的领地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进行的全国性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丙肝抗体阳性率为3.2%,估计约超过4000万例丙肝患者。

急性丙肝虽然临床表现较轻,但易发展成慢性,约50%~85%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根据报道,感染丙肝后20年,一般人群肝硬化发生率为10%~15%,中年因输血感染者为20%~30%。丙肝相关的肝癌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1-3%,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病人。

4我的威力

急性期:丙肝的急性期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因为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即使有也不特异,可表现为流感样症状,例如胃口不好、感觉很累、恶心、呕吐等,有时会发生黄疸。有极少的急性丙肝会引起严重致命的肝功能衰竭。

慢性丙肝:慢性丙肝患者的病状也不明显,患者可无症状地发展数年。慢性丙肝患者常有轻重不一的乏力,有时可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其次可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患者常自诉右上腹有沉重感。其他一些症状包括恶心和关节痛,黄疸很少发生。值得注意的是症状的有无或其严重程度与肝脏病变的发展不成正比。

5我的依仗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无法让我寻找到家园。以下途径才是我滋生泛滥的土壤:

1.血液传播

(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增加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与感染者性交或高危的性方式增加传播的可能性。

3.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

6我的命门

别看我张牙舞爪,极具威胁。其实,通过采取积极、适当的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人类完全可以应对我的侵袭。

1.加强对献血人员和器官移植供者的抗-HCV筛查。

2.在医疗机构大力推行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的介入检查和治疗用品。

3.加强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使大家能够充分了解HCV传播的方式以及易感染人群。

4.降低性传播的危险性。

5.讲究个人卫生,避免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个人卫生用品。

6.尽可能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分娩时减少胎露的监测,缩短破膜后分娩时间有助于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性。

7.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改善卫生生活条件。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消灭我的杀手锏非干扰素莫属。聚乙二醇干扰素α(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其次是普通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对于不能使用利巴韦林的患者,可以采用干扰素单药治疗。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效果好,90%患者可获得完全应答而彻底痊愈;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相对较乙型病毒性肝炎为轻,经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有机会清除病毒获得痊愈。

长期以来,号称“沉默杀手”的我,一直隐藏在暗处为非作歹,享受着逍遥惬意的美好生活。令HCV心惊胆战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类的主动反击,被迫暴露于阳光下的我面临绝境,过去的美好时光一去不返。作为病毒,求生本能赋予我继续同人类负隅顽抗的邪恶使命,绝不轻易言败。为了应对人类的围剿,HCV也在绞尽脑汁突破重围。但凡人类稍有懈怠,就将卷土重来。哼,可恶的人类,你们先别得意!这场战争胜负未知,HCV已经做好了长期斗争的准备啦,鹿死谁手,拭目以待吧!


作者:陈锦清、林雯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插图:来源网络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或引用需征求作者本人同意。

健康界社区欢迎更多医护人员参与健康科普写作,由于平台为公益平台,无经费支持作品稿费,愿意分享健康科普文章的,请直接发帖分享,或发邮件ogzyy@qq.com给我们,谢谢大家的参与!面对占领各个平台的伪健康信息及海量不靠谱的养生信息,我们也该有所行动!

2015-05-28 19:50:26更新过

正序阅读 1# 2015-05-28 19:50

http://q.115.com/t-101075-1230243.html#

[福建]-省医学会表彰首届健康科普创作大赛的获奖者(附43篇作品)

新窗口打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