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破坏人体红细胞的“吸血鬼”——附红体

回复 已回复1 星标
更多
吸附、破坏人体红细胞的“吸血鬼”——附红体»
导语

为推动福建省健康教育和健康科学普及工作,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引导树立健康观念,养成良好健康行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实现健康中国梦。2014年7-9月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福建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联合开展“福建省首届健康科普创作大赛”,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并调动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健康科普写作热情,营造全省健康科普文章写作氛围。活动期间,共收到参赛文章371篇,现挑选部分适合健康界社区平台的优秀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正在福州解放军九三总院抢救的长乐女孩。

《海峡都市报》6月中连续报道福州长乐某13岁女孩,因食用病鸡患了“附红体病”,经救治无效离世,引发关注。附红体病咋这么凶险?这究竟是种什么病?笔者一位亲戚,几年前赴东南亚行医数月,回来后持续低烧、炎症、上呼吸道感染、多汗、疲惫虚弱,辗转就医,均不见效,后到省疾控中心检查,在显微镜下发现其血液的红细胞表面像长了很多斑点的草莓,这些斑点还能活泼地运动。专家诊断,他患了附红体病。

这是一种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

附红体病属于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在畜禽中被发现很久了,对畜牧养殖业危害很大。而发现人的附红体病还不到30年。作为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其病原体究竟是立克次体(也称“东方体”),还是一种寄生虫(原虫)?或称为“类立克次体”、“类原虫”,在专家间尚无定论,目前倾向于将其归于立克次体目。

附红体像“吸血鬼”,一旦进入血管,潜游于血液中,便“如鱼得水”般折腾开了。专家在显微镜下看到: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有环形、球形、半月形或卵圆形,少数呈杆状或顿号状,一般直径为0.3~1.0μm (毫微米),最大可达1.5μm,吸附在红细胞表面或单独“吸血”,或“团伙作乱”,纠集成链条状或鳞片状。人被感染后,在红细胞上,附红体数目少则3~5个,多则15~25个,吸饱血便独自游离到血浆中。单个附红体在人血中十分活跃,翻滚、扭转、侧旋,而在骨髓悬液中,附红体的运动能力则不如在血液中那般灵活,仅有小幅摆动,仿佛被捆了手脚。当它吸附到红细胞表面,其运动“表演”也就停止了。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专家描述了从啮齿类及家禽家畜等动物的血液中发现的附红体。

附红体吸附、破坏人体红细胞的图示。

1986年,潘泰瑞克(Puntaric)报道了世界上首例人的附红体病。随后各国陆续开展调查,发现人和动物感染都比较多见。在我国,1981年在畜、禽中发现附红体病。1991年在内蒙古发现首例人附红体病,1992年以后,各地报道的病例有所增多,引起卫生部门关注。近年调查初步了解到我国附红体病感染的基本情况,地区分布很广,内蒙古、江苏、广东、广西、新疆、甘肃、宁夏、云南、上海、福建等部分地区与人群中均发现了小范围流行。在抽样调查中,有些地区附红体感染率高达40%;青少年中甚至高达70%以上,一些献血员的感染率也相当高。

感染途径,多种多样

附红体有多种感染途径,包括人与动物之间可通过直接接触而引发感染与发病,许多欧美国家认为,进口了患有附红体病的肉畜、种畜是最为重要的一条传播途径;也可通过蚊子、虱子、跳蚤、吸血蝇、蠓等吸血昆虫叮咬而引起人与动物间的感染;人与人之间可经输血、使用了被附红体污染的注射器、针头或劳动中使用了被污染的工具,通过皮肤破损伤口等途径而引起感染。感染了附红体的献血者会造成对受血者的直接危害,尤其对幼年受血者危害更大。感染了附红体的孕妇,在生育过程中可通过胎盘将病原体直接垂直传播给胎儿,造成新生儿先天性感染。

人感染了附红体后,不一定个个都马上发病。根据附红体的名字人们就能因字猜意,这种病原体是一种专门吸附并破坏红细胞的微生物。这种类似“吸血鬼”似的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专门寄生于红细胞、血浆和骨髓中,吸食其中营养成分,造成人体红细胞萎缩、变形、破坏。附红体的感染率虽然较高,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者并不一定都马上出现临床症状,如果免疫力较强,它只能感染较少的红细胞(小于30%),这时,病原体可能仅会潜伏在体内,但不发病,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被人体免疫系统自行清除干净。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中、老年人或婴、幼儿体内,附红体就有可能会感染较多的红细胞(30%~60%),这时便会暴露其“吸血鬼”的凶险本性,引起临床症状。如果体内有60%以上的红细胞受到附红体的感染、破坏,就会出现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引发多种并发症,导致死亡。有些专家指出,某些病原体感染也能引起血中附红细胞小体增多,但与这里所专题讨论的特异性附红体是两码事,属于两种不同东西。

临床表现,有轻有重

人得了附红体病可有多种临床表现,主要有体温升高、乏力、易出汗、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可有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等。有人发现,附红体病还可引起代谢紊乱、酸碱失衡、低血糖等。常规血液化验检查可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等呈现降低,胆红素增高。该病的临床症状比较隐蔽,病程较长,主要病理过程是附红体不断吞噬红细胞的营养成分,导致红细胞过早凋亡,直接影响、破坏乃至摧毁人体免疫体系,导致病人疲惫、乏力、昏睡、早起后感到恶心、精神萎靡、面色萎黄,严重者会出现体内炎症、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经常腹泻腹痛、以及脑供血不足等缺氧症状。其临床的严重性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高低,细胞免疫是否受损以及红细胞受到附红体感染的总体比例。在实验方法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与其他相关疾病很难鉴别。近年来,北京、湖北等地相继报道了附红体感染的临床个例和治疗过程。上海某专家报道,她在显微镜下偶然发现了这种附着于病人红细胞上可疑小体的现象,后经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专家鉴定,认为是较罕见的附红体感染,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病人及时转归。她认为,由于国内对附红体的发现、研究较晚,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对这一病原体还缺乏基本认识,对新病例的发现、确诊也比较困难,因此,检验方法的普及推广,病例的科普宣传,在目前都十分急需。

上海调查发现:三成白领被感染

虽然目前国内刚开始注意到附红体病,但高度发达的信息业,尤其是网络传播,还是做了初步的“普及”,对附红体给予较多关注。据报道,上海已对近千例白领阶层进行检测,表明其中有三成人已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主要原因是生吃肉食以及外出就餐频繁,受不洁食品感染所致。从致病因素看,这些感染附红体的白领人士,主要与吃烤羊肉、涮火锅、半熟牛排、生鱼、生鲜料理等食物有关。在一些食品加工不太规范的餐饮排档中,容易存在生熟不分现象,这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根据抽样调查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因为经常在家吃饭,发病率仅16%,而20岁至60岁的中青年,如果经常在外吃饭或从事销售、公关等需要应酬的职业人群,发病率高达63%,不提供午饭的中小公司职员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在规范食堂就餐的大公司员工。免疫力较强者可以与附红体共存而不发病,而体质较差者就会陷入因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红细胞易被侵蚀,由此导致免疫力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中。由于附红体病属于一种新发现病,目前临床上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常规的检查也很难发现附红体。为此,调查者提醒市民,应尽量少吃生冷肉食,有条件者最好在家吃饭,煮熟煮透,食用安全食品,以预防感染。

以上报道和看法目前尚未被从事传染病研究的专家认同,因为附红体能否通过食物传播还存在不同看法与争议。别看附红体能耐挺大,对干燥和化学消毒药物抵抗力却很弱,一般消毒药几分钟就可杀死它,60℃,30分钟即可使附红体失去致病活性,在酸性溶液中活性反而会增强,对低温抵抗力也较强,在4℃的血液中可存活1个月,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在低温冷冻情况下附红体可存活数年之久,附红体的培养条件十分苛刻。专家指出附红体病一经确诊,治疗并不困难,普通的抗生素就能治疗该病,一些较为古老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和强力霉素等疗效均好。治疗疟疾的青蒿虎酯亦有疗效,机理不清。早发现,早治疗,可避免病人由轻转重,有利于早日治愈。


作者:潘亮

单位: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插图:来源网络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或引用需征求作者本人同意。

健康界社区欢迎更多医护人员参与健康科普写作,由于平台为公益平台,无经费支持作品稿费,愿意分享健康科普文章的,请直接发帖分享,或发邮件ogzyy@qq.com给我们,谢谢大家的参与!面对占领各个平台的伪健康信息及海量不靠谱的养生信息,我们也该有所行动!

2015-05-28 19:25:16更新过

正序阅读 1# 2015-05-28 19:25

http://q.115.com/t-101075-1230243.html#

[福建]-省医学会表彰首届健康科普创作大赛的获奖者(附43篇作品)

新窗口打开 关闭